历史对灵魂的叩问
——看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感言
文/陈光忠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5日 11:11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陈光忠

本文作者陈光忠

面对12集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由于对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熟知或陌生,所处时代的不同生活境遇,自然而然地会从各自感兴趣的角度和内容,受到不一样的感触和感动。

我看这部正气凛然、壮怀激烈、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纪录片时,心绪难平。从青春到白头仿佛只是一瞬。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二十来岁小伙子的那一段难忘的事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魏巍写的一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幅阙文先生摄制,题为《我们热爱和平》的宣传画。画中是一个活泼的男孩和一个天真的女孩,手捧白色的鸽子。这一文一图,轰动国内外。我这个自作多情的“文学青年”,非常喜欢真实而艺术地表达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炽热的爱和对世界和平的祈福和渴望的作品。

21世纪的2013年,已经是老家伙的我,看到《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倍感兴奋和亲切。

我认为这是影视版《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我们热爱和平》的经典续篇。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就会陷入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的悲哀;一个国家失去记忆,就会遗忘历史的经验教训,迷失前进的路径和方向;一个民族失去了记忆,就很可能重蹈灾难的覆辙。

有良知和热血的纪录片人,就是为我们民族留下记忆,用光影抵抗遗忘的劣根性。

沈芳和她的团队,怀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严的敬畏;以她饱满的激情和艺术个性,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开掘、解读、诠释和表现这场发生在60年前,历时三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

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去摄制《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纪录片。

 

平实的艺术魅力

 

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生命与人性、战争与和平、回溯与前瞻的紧密相连、结合、关照和反思;构筑成这部纪录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精神性的制高点、突破点和制胜点。

我认为,大凡好的东西,都是素面朝天,直达品格的。

这场惊心动魄、惨烈悲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充满了复杂性、曲折性、传奇性、残酷性和必要性。

真诚、平实、客观地把历史矛盾和真相呈现,已经有强烈的感染力、冲击力和穿透力了。

沈芳以平实的目光和态度来驾驭这个富有史诗性的重大历史题材,形成朴实的纪实风格。

她追求的平实,不是平铺直叙的“平”,不是平庸与平淡的“平”,而是返璞归真。“平”中有实,“平”中见情,“平”中出新,“平”中藏深的文化品位。坚持并坚信“事实胜于雄辩”的纪录片独特的价值和力量。

历史容不得掺假,用不着矫情和煽情,用不着粉饰和包装;平实让纪录片更能接近真相,平实更能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平实更能将倾向性隐藏在艺术形象之中。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的创作难度可想而知。既要真实地反映抗美援朝的全貌,又必须摒弃“面面俱到”。沈芳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题材的独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激活了创新的灵感,在总体的艺术构思上下苦功夫。

构思是奇兵,扬长避短,出奇制胜;也是精兵,抓住重点,精确出击,升华主题,扩大战果。

朴实地用类似章回体的表达方法来讲故事。12集的布局谋篇有重点、有特点、有亮点、有血有肉;每一集的标题设定:如“决策出兵”、“血洒汉江”、“边打边谈”……醒目简明,凸现历史,直达人心。每集既能独立成章,又是相互链接,达到引人入胜的耐看和追看的观影效应。

 

触摸历史的体温

 

摄制组在努力追寻、追拍、追问与追思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和人物的同时,竭尽全力寻觅、搜集、梳理和提炼有关的资料素材,遵循调动光影的综合艺术与技术的手段,声画双信息的纪实表现力的规律;以“内容为王”的基石,形象化地唤起我们的审美感应、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能够打动人心,令人为之动容,不是靠“传统”意义上的说教与鼓动,而是用思想和艺术之火炬,传递情感,点燃内心,是一个个血染的画面,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使历史不再是如烟往事,而是和我们当下的现实血肉相连,“不能忘却”已经不是灌输,而是烙印在我们心底了。

    这部作品让我们能触摸到历史的体温,沉重而温暖。

 

摄影师在鸭绿江渡口拍摄

摄影师在鸭绿江渡口拍摄  

    1.人为主体——中华好儿女

    纪录片的成功,在于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尊重。在那战争岁月,不管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都是中华好儿女。

    这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的价值。我们看到志愿军英雄的群像,也看到在血与火洗礼中,从恐惧到无畏的个体姿态……作品以具有吸引力的典型人物的个性,同英雄的共性,相辅相成,引发共鸣,产生震撼。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两者相互交叉和渗透,树立起中华好儿女的总体形象。人的尊严和祖国的尊严融为一体,贯穿全片,我们“最可爱的人”是怀着马革裹尸回还是光荣胜利归的决心,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用热血、青春和生命保家卫国。

 这里有战胜死亡克敌制胜活着的英雄,也有长眠于地下的永垂不朽的烈士。

 纪录片以大量的史实、具体的事例,真实地表现志愿军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他们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中,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生活艰辛条件下,在零下四十多度的环境中,在武器装备悬殊的生死较量中,在美军除了没有投原子弹以外,什么化学战、细菌战、凝

固汽油弹、集束炸弹之类的“绞杀战”的武器都使用了的恶战中,志愿军显示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骨与魂。

 令我锥心之痛,是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数十年的调查核实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83108名。

还有那些至今仍在寻觅的无名英雄的音讯,已经是我们心中永久的思念和创痛,我们将永远呼唤着他们不朽的灵魂。

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曾经是溢露着青春梦想的笑脸。

非常珍贵的是作品里出现当年入朝作战的老兵们。

访谈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共500多位,年龄最大是97岁,最小也80岁。

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是首长级的人物了,迟浩田、赵南起、于永波、傅全有、向守志、方祖岐等。当他们谈起60年前那场战争,老人们都眼睛发光,神采奕奕,仿佛又回到那顶着敌人的狂轰滥炸、掩埋阵亡的战友、跃出战壕冲锋陷阵的日日夜夜。

这些老兵们从来不提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奇迹,不讲自己的英雄事迹,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老泪流淌,真实地回忆战争的残酷,诉说岁月的沧桑,忆念活着和逝去的战友,情真意切,还原历史,辐射感情。

拥有“人民电影先锋队”荣誉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先后派出110多位同志进行战地报道。年轻的摄影师杨序忠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不可复制的经典镜头,见证志愿军的英勇和坚强。古稀之年的摄影师赵化、李振羽向我们讲述当年镜头背后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值得称道的,是沈芳把镜头的焦点,投射到“暗角”里。体现出客观、理性、人性、人道的生命关照。

这部纪录片没有忘却那些不应该被遗弃和遗忘的志愿军战俘的命运。

长期以来,他们背上“变节”、“胆小鬼” 、“叛徒”的罪名,其实,他们当中有因突围失败或负伤而被俘的。他们在战俘营里,饱受身心折磨和摧残,在他们身上刻刺着难以切除的“反共”字句;敌人采取政治阴谋和暴力手段,千方百计阻挠志愿军战俘返回祖国大陆。他们在战俘营里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迎来了交换伤病战俘,重新跨过鸭绿江,踏上祖国的热土。满身创伤的儿子终于看到日夜思念的祖国,重新获得人身自由和人的尊严。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从多角度、多侧面,艺术而真实地表现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罗盛教等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不可侮的伟大力量。

    人为主体的艺术总体把握,是这部优秀作品的大气、正气和底气的意境和品格。

 

2. 以真服人  

    在娱乐化大行其道,假冒伪劣的东西不仅出现在舌尖上的食物不安全,也充斥在眼球上的“审丑”现象和审美的“失明”。

    广大观众理所当然期望看到真诚、真情、真实的作品。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贵在一个“真”字。

具有历史文献性质的纪录片,更要视求真为生命,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价值、气质和品位。

纪录片坚持真心、真情、真人、真事、真话的叙述。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行真实的回望、真实的发现和客观的真实报道。

凡关于重大战役的关键性事实,在时间、地点、条件和人物关系上,一定通过历史资料和有关当事人,做出形象化的交代与佐证。

真实的生活,有酸楚、有苦痛、有困惑、有欢乐,是和抗美援朝的开战到停战的过程息息相关的。战争存在着各种矛盾,有挫败、有焦虑、有危局、有艰辛、有捷报……作品的感人的力量,在于直面战争和人的复杂关系,不回避战争中的问题。真,就有权威性的信服力;真,才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做“付出惨重的代价”,什么叫做“伟大的胜利”。

    纪录片真实地呈现胜利来之不易的事实。如:邹世勇目睹长津湖战场上伤亡惨烈的情景;英勇善战的38军过于谨慎而错失全歼溃敌的战机受到彭德怀总司令批评;50军军部遭敌机轰

炸,蔡正国军长为国捐躯……这都是突破了“长自己志气”的惯性思维和掩盖讲我军失利的“潜规则”。

真,是需要勇气和维护历史真实的尊严的。

    真,贯穿全片每一个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细节的失真,往往会成为作品的致命硬伤。

    真实地揭示真相,作品更有生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历史典藏的意义和价值,更真实地彰显“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中国志愿军的英雄本色,胜利前进的豪迈风采。

 

    3. 以情动人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流动着沈芳及其团队的热情,涌动着抗美援朝的时代情绪、时代情感和时代精神,大情大爱覆盖着整部作品。

    没有情感的作品,无论政治上如何重要,都是苍白无力的,它无法拨动人的心弦。

    这部纪录片正因为明白“文学是人学”、“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这些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道理,在理念和艺术上严肃而认真地付诸艰辛的实践,终于有了可喜的收获。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的情感表达是浓郁而深沉的。

太多感人的细节、太多的动人故事、太多撼人的情节,让我们心潮澎湃、肃然起敬——这就是情感的冲击力和渗透力。

怎能忘却一个个年轻的志愿军的身影,一张张朴实的脸庞,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奔向异国他乡的镜头?怎能忘却邓华与即将分娩的妻子匆匆告别说“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就毅然北上入朝作战的情景?

怎能忘却彭德怀临危受命时说“我彭德怀本事不大,确实是廖化当先锋喽!中国生,朝鲜死,朝鲜埋,光荣之至”的铿锵誓言?

怎能忘却毛泽东与黄继光烈士的母亲邓芝芳见面时说“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毛泽东要把烈士毛岸英和其他志愿军同样埋葬在朝鲜的土地上的情怀?

怎能忘却长期缺失阳光、空气和水而坚持蹲守在坑道里与顽敌战斗的战士?

……

我们怎能忘却志愿军的卓越功勋和伟大贡献!怎能忘记先烈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迟浩田说得好,没有三年抗美援朝的浴血奋战,也不会有6 0年的和平!

时任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在板门店无限感慨地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军陆军司令官。”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自豪地说:“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准确、鲜明、生动地阐明《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在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开放改革的新时代,我们还有没有志愿军那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还有没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国土安全意识?

这是《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留给我们的激励、启示和思考。

 

4. 走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我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沈芳对纪录片的爱和对历史文献片题材情有独钟的责任选择。

这种真诚的态度,绝非偶然。因为她从小生长在“新影大院”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是那个年代长辈们对纪录片的忘我劳动和坎坷人生。

我觉得,她身上有着长辈们播下的使命感的种子,在她身上生根、发芽、开花,而她一部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成功问世,正是血脉与“基因”的日渐成熟的结果。

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不可能逃离“艺术的遗憾”的规律,我觉得《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也同样存在中国纪录片的“通病”,就是舍不得来之不易的镜头拍摄和资料积累,造成个别章节上的节奏稍感松散与冗长。契诃夫的名言“简洁是艺术的姐妹”,在艺术的取舍、概括和提炼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

祝愿沈芳沿着梦想的路,走得更好!

走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本文作者: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