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创作体会
文/沈芳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5日 11:08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沈芳

本文作者沈芳

    青春是个体生命中最靓丽的一抹色彩,追逐着梦想,播种着希望。而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一场惨烈的战争不期而遇,当年他们奔赴战场前曾庄严宣誓: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朝鲜,为了千万慈祥的母亲,前赴后继,义无反顾,何惧马革裹尸还。他们因参与这场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抗美援朝战争,在以后的日子里,而被全世界所关注。

    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有人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是“立国之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志气,更是打出了60年的和平与安宁。

    如今,暮年的老人尽管记忆衰退,但回望那段历史,他们的目光清晰而明亮,正是这些老兵们把我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这是封存了一个甲子的悲壮……

    这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英俊、帅气……

    这是一个个定格在志愿军行列里的青年……

    随着我们的镜头,他们的记忆油然地敞开了。

这段历史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写就的,早已烙印在他们的生命中,挥之不去,“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称谓足以令他们一生自豪与骄傲。

选题的确立既是偶然亦是必然。20107月的一天,我去看望尊敬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谈话中迟副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起了他亲历的抗美援朝战争,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今年是我们这些老兵入朝作战60周年,你们有什么计划吗?”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处于封闭状态,在主流媒体公开讲述的不多,全景式反映这一题材的纪录片更是几乎没有。扪心自问让这么重要的历史被淹没吗?真的不情愿,于是我开始做起繁重的功课。

    20129月,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辛旗副会长打电话给我说:“明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联手做个片子,就叫《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吧。”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而最初报国家广电部重大题材批准立项是计划完成六集节目。

    对抗美援朝历史的亲密接触开始于2006年拍摄建军80周年的节目,那次在军界采访到的116位开国将军中,大部分都亲历过这一战争。十分遗憾的是,很多将军采访之后没多久就已作古。

激励我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创作篇幅长达600分钟的12集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动力来自于我的那些“忘年交”的老朋友们,军界的高级将领,是在他们的鼓励鞭策下,用志愿军的精神激励我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思考

 

纪录片的特性决定了真实性为历史纪录片的第一要素。首先,朝鲜战争对我们而言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类档案书籍的公开,从历史研究角度取得了颇丰的成果。

“朝鲜战争”,中国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朝鲜人称之为“祖国解放战争”,韩国人称之为“韩战”,就各国的不同叫法足以反映出参战方的复杂性。

195010月,新中国历史中特殊的军事名词“中国人民志愿军”诞生了。当年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壮举,他们的无私奉献与牺牲,那是怎样的经历?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朝鲜战争,我们在第一集《决策出兵》中,定位要寻找战争爆发的真实背景,从世界格局中,从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剖析为什么会爆发朝鲜战争?

1950年的新中国,正在医治战争留下的创伤,逐步开启经济建设的闸门。而远在朝鲜爆发的战争把中国的一切都打乱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新中国的领导人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抉择?关于出兵的经过,国际学者们探讨得深入且细腻,对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的决策中,出现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分析。以至于对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选择,很多人认为是错误的决策,“我们牺牲了那么多人,值得吗?”带着所有的好奇、疑问和困惑,我们开启新一轮的探寻。

朝鲜战争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极为复杂的战争。在狭长的三千里江山的朝鲜半岛,1950625日,为了半岛的统一,爆发了一场历时三年零一个月的战争,其中有19个国家的军队卷入,规模之大、战争之惨都是空前的,最终的结局是停止在战争开始的地方——北纬38度线。

战争之所以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朝鲜半岛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同一个民族出现两种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缘于冷战的爆发和美苏的对立。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建国不久的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了空前危机,为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关于出兵与否,可谓一波三折,过程极为复杂。在查阅的大量史料中关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上,赞成暂不出兵占大多数,少数人的意见认为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邻居失火不能不救。而毛泽东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表明了他的胆识:“如果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我们采取积极的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为了挽救朝鲜的危局,为了保卫新中国的安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了重大的决策,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

在浩瀚的史料中,重新解读、重新梳理、重新发现,找寻线索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不断的发现和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当片子审查通过后,我非常欣慰地说:“出兵朝鲜该打,这一伟大的决策,彰显了毛泽东的胆识、英明与智慧。”

彭德怀,曾被毛泽东誉为“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临危受命挂帅出征时已年过半百。在中南海的家宴上,毛泽东对彭德怀说:“同美帝国主义打仗不是容易事,很艰苦、很危险。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但常言道:无畏的人面前才有路。”彭德怀的气魄是:“无非他们打进来,我们再回到山沟里去,就当我们晚胜利了几年。”

一个刚刚在废墟中站起来的国家,在一场当时最具现代化水平的高强度局部战争中,对垒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世界最强国,以及纠集于其旗下的“十六国联军”……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朝鲜战争对于整个世界和中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结果,战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对中国来说,朝鲜战争作为一种分界线,一种标志,最终确定了新政权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走向,甚至确定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道路。

正是由于中苏同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当中,一下子上了几个台阶,没有朝鲜战争,这是不可想象的。

 

金日成、彭德怀第一次会面

金日成、彭德怀第一次会面

毛泽东决定出兵的函件

毛泽东决定出兵的函件

 记忆碎片连缀的战争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用什么样全新的表达方式来讲述抗美援朝战争,而最能打动观众的真善美又该怎么追求?这是这部片子的难点。因为毕竟是太宏大的战争画卷,而亲历者口述的细节故事又是在纪录片中最能打动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怎样将这些记忆碎片连接起来,是我们从最初采访直到后期编辑思考最多的问题。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是亲历者终身的记忆。当我们把参战各部队、各兵种的老人们一一找到,尤其是聆听到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极其珍贵的口述使战争片逐渐鲜活、生动起来,我们开始大胆尝试以亲历者的口述架构片子。

    在沈阳军区我们见到了首批入朝的第39军作战科长,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左勇。他给我们讲述,在他们入朝的第三天也就是1022日,第39军军指挥部的六辆车刚刚通过鸭绿江大桥,坐在二号车上的参谋处长何凌登提出,一号车目标太大,坚持与军长吴信泉对调车位,一个小时后敌机空袭,何凌登遭遇敌机轰炸不幸牺牲。左勇拿出当时的日记给我们看。战争的无情凸显出来,令我们深感杜甫《蜀相》的诗句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怀激烈。为此,我们又专程抵达哈尔滨烈士陵园拍摄并凭吊了这位牺牲时年仅33岁的何凌登烈士,他也是志愿军入朝团以上干部牺牲的第一人。

    口述战事和原型在编辑过程中的重合,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质感。如第38军侦查科副科长张魁印在1124日率领由323人组成的侦察先遣队,肩负着侦察炸毁武陵桥,断敌后路的重任。1960年由执行特殊任务的小分队亲自演出,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军教片《奇袭武陵桥》,再现了当年饱含志愿军机智勇敢的场景。在黑龙江省军区居住的已经91岁高龄的张魁印,原原本本地把当时率领先遣队领受任务并执行的经过讲给我们。

    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越发感到口述的魅力,因为和我们每天听到的故事都不一样,和书本上看到的也不同。在百度百科中,对于口述历史有着这样的定位:“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

    在采访的同时,我们找到了片子的灵魂——真实性。

俗话说过程比结果重要,我们幸运地采访到的年龄最长者是97岁,而最年轻的也已是80高龄。他们谈战场、谈战友,谈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那份浓浓的情感,时而热泪盈眶,时而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内心深处埋藏着永不磨灭的伤痛。作为历史纪录片导演,感触最深的就是对这段历史我们抢救得太晚了,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知道会精彩多少倍。因为随着老人们生命的终结,将曾经的记忆带走,那将是追悔莫及的遗憾。

 

迟浩田接受摄制组采访

迟浩田接受摄制组采访  

个体故事的魅力

 

    个体故事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故事在个人内里的深层,触动、甚至掳获人心。故事的进入,是由人的灵魂里出发,是对我们生命每个层面的诉说。这也是纪录片常常寻找故事来和人们进行分享的原因。

    500位亲历者的口述,涵盖从出兵朝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美国费城,一座古老的城市,2007年在独立宫的港口边,矗立起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碑文如下:“1950128日,美军陆战一师于长津湖之战中,从苦土里撤退,对手是原华野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的王牌部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酷寒,层层包围阻截美陆战一师,‘迟来很久,但却没有忘却的纪念’”。时任第27军第792353营教导员的迟浩田首长告诉我:“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发动的第二次战役,也是最惨烈的东线战场。长津湖位于赴战岭山脉和狼林山脉,人烟稀少,恰遇五十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度。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士兵们在战斗打响前,少则两天,多至九天已经没吃过一顿热饭,靠冰雪解渴,每人分得的几个冻土豆维系着最低的生存,有的人 把冻土豆放在腋下,冰碴子化一点啃一点”。2353连副指导员邹世勇,一个连232人,下了阵地还剩37人。而最令邹世勇难忘的是打扫长津湖战场时,他亲眼目睹的一幕:“我们是上午九点多钟从那个地方路过的,战士们一个一个的在那个雪坑里,枪都朝着公路摆着。我一看我知道这是20军的部队,有的戴着大盖帽,每一个人的耳朵都用毛巾把它这么样围着在那儿,我们从那儿过,他不动。我就过去看看,都硬了,起码有120个人,那个场面,真是悲壮,那是永生难忘 。”

391163477连司号员郑起,今年81岁了。他一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北京参加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那是在第四次战役打响后,郑起所在的部队,在釜谷里面对二战中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惨烈,伤亡很大,郑起代理连长指挥仅剩的19位战友继续战斗,粉碎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全连仅剩7名战士了,危机中郑起吹响了军号,阵阵军号声把敌军吓退,后来“郑起的军号”作为一级文物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傅全有上将,195210月经历过一场难忘的战斗:“老秃山原来不叫老秃山,是敌人的炸弹、炮弹把它炸平了,炸秃了,叫老秃山。停战以后,195310月份,贺龙带着祖国慰问团上了老秃山。划了一平方米的面积,这些慰问团的团员们一共在表面上捡起了360块弹片。敌人在这个山上投了成千上万吨钢铁。在坑道里不知道太阳从哪里出来,没有水吃,到炸弹坑里面背水,炸弹坑那个地方敌人的烂靴子、钢盔、什么衣服都在那泡着,我们就吃那个水。煮了面条就一口血腥气,不敢品那个味道,你就只管吃,一品味道全都吐出来了。”

    志愿军空战的战斗英雄张积慧、李永泰的故事也精彩有加。抗美援朝中空军第412团大队长李永泰在安州上空,突然遭遇敌机:“当时有四架飞机就围着我打,我首先把副油箱投掉,因为它高度低,我们高度高,一下子下不了那么低,所以我就准备往上拉起来。一升空以后,我左右再一看,就看到这两个机翼,有好多负伤了。把我的飞机一共打了56个窟窿,打的发动机都熄火了。我就想这是国家的财产,我就这么着把飞机滑回来了,落到安东机场了。苏联的战斗员跑来一看,说,哎呀,这哪里是飞机啊,这是坦克。所以我有个冠名‘空中坦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积慧先后参战10余次,共击落4F-86。志愿军空军为他记了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张积慧今年已经86岁了。在采访中张积慧给我们讲了一场生死搏杀的故事:“戴维斯对面迎来了,我就疾速地转弯来咬他,一下咬住他的尾巴了。我就靠近他,就在四五百米的时候,我就向他开炮。激烈的空战,我击落他的同时,有另外一批敌人,也击中了我,我跳伞了,跳伞跳到志愿军这个阵地上。击落戴维斯时,单子玉是我的僚机,掩护我击落戴维斯,单子玉壮烈牺牲,后来我把他的一绺头发剪下来,揣在怀里,直至抗美援朝的胜利。”

    宏大叙事上它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曲,细节去魅中又夹杂着个体的辛酸。不得不承认的是,进入人们视野中的历史总是漫漫长河中的冰山一角。如何对待这部分碎片,从兰克、柯林伍德、克罗齐到布罗代尔,史学大家们的争论时刻也未停止。只是无论怎样,每一次新史料的出现都意味着新的可能。档案的不断发掘,学者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政治人物的博弈与国际格局的变迁;而在口述史的对话中,我们同样应当去理解那些江水中消逝的浪花曾经的

苦乐与悲欢。

    一片漂零的树叶,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大潮。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告诉人们,那场惨烈的战争留给人们的伤痛和记忆,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在朝鲜,几乎每一个郡都有我们志愿军的遗骨埋在那儿。20132月,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我们第一次到了朝鲜。出国之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祖国背了白酒、香烟在去桧仓郡的路上,车子陷入冰雪覆盖的泥潭中,三次遇险。抵达桧仓已经下午两点多,毛岸英和130位志愿军烈士安葬于此。在墓前,摄制组人员站成一排,给他们三鞠躬,点上香烟,围着墓碑洒酒。我代表摄制组成员说:“您们牺牲时仅有二十多岁。很多人没有成家,没有享受过人生,更没有后人,我们就是您们的后代,就是您们的亲人,今天,我代表祖国的亲人来看您们了!”那一刻,心中的感慨真的很多很多……

12集《中华好儿女》里面专门讲到,有四位军级领导的牺牲,有普通战士的牺牲,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的牺牲。毛岸英是中南海决策出兵时,毛泽东亲自向彭德怀为他报名参加志愿军的,他入朝仅仅35天就牺牲了,没有任何荣誉和奖章。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1953年,毛泽东和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毛泽东对黄妈妈说:“你也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此时,在大国领袖和普通平民之间是多么的平等。

个体的清醒与混沌、从容与焦躁,正是可以区分审慎的沉默与世俗的喧嚣。记取我们真实的过去,就是善待他们曾渴望的未来。

 

本片总编导沈芳和傅全有总参谋长采访后合影

本片总编导沈芳和傅全有总参谋长采访后合影 

国际视角的确立

 

美国当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和美国国力对比的数字最具说服力:“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钢产量为8772万吨。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574亿元人民币,按人民币与美元2.5:1的比值,相当于299.6亿美元,不足美国的1/12;钢产量为60.6万吨,相当于美国的1/144。军事上,美国军队是世界上装备最具现代化的军队,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地面部队基本是机械化和摩托化。所以有些人戏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是“一军对三军”。

对于在朝鲜战争胜负的判断,个人有个人的见解。长期以来,在美国民众心目中,朝鲜战争是不受欢迎的,不值得多谈。

    近年来,一些外国学者如美国著名的朝鲜战争史专家布鲁斯·卡明斯等以“鲜为人知的战争”、“被遗忘的战争”为研究著作的标题。美国政坛老手艾夫里尔·哈里曼谈到朝鲜战争时,曾称朝鲜战争是“一场苦涩的战争”,主要是因为一个超级大国,又是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死伤了那么多人,损耗了巨额物资,花费了巨额的战费,竟然战胜不了一个弱国,颜面丢尽。美国学者约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响力的著作《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中说:“在美国不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美国使朝鲜处于僵持状态,同共产党中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亚洲国家打成了平手。尽管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国则以人海战术和对国际政治巧妙的纵横捭阖,制服了美国的现代化军事力量。”

    美国学者罗斯托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认为朝鲜战争是一次不愉快的经验。朝鲜战争中美国伤亡重大,而且在拖延整整两年的往往令人感到屈辱的谈判的时期里,伤亡有增无减”。“不管对国家政策进行怎样更加成熟的考察,一个简单的、众所周知的真理就是,美国下了赌注,也说了大话,但却没有用行动来兑现” 。

19537月,当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时,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美国四星上将克拉克评论到:“这协定暂时停止了(我虔诚希望它永久终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亦是我40年来戎马生涯的结束。它是我军事经历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它没有光荣。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次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由于朝鲜战争,美国人撤掉了被誉为美军军魂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四个总司令职务。试想,当初麦克·阿瑟的海空军被日军炸得一堆稀烂,当他麾下的十几万美菲联军全当了日军俘虏,美国人也没对这位名将如此严厉!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的收获为: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中国军队的自信心。正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结局,才使美国人在针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时有所顾虑,才使中国赢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时期。期间中国虽然与邻国多有摩擦,但从未卷入过全局性战争。从这一点上来看,说中国胜了毫不过分。中国胜在赢得了自信,赢得了敢于向任何国家军队挑战的信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没有自信就根本无法立足于世界。

    战争之后,它鲜明昭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新生!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对这场战争作出了精彩的表述——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朝鲜战争涉及19个国家的军队,在美国、前苏联、韩国、朝鲜档案馆中珍藏着很多当时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国际大背景、从交战方的全方位进行解读,力图搜寻各类文字资料、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各个国家的档案中保留的战争纪录片,一睹真实的战斗场景。这部片子我们完成的采访是两万多分钟的素材,搜集到的历史纪录影片达三千多分钟。必须提到的是,当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人,冒着枪林弹雨将这一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志愿军官兵们的飒爽英姿,其影像资料对于片子的构成弥足珍贵。

 

迟浩田为本片题写片名并和摄制组合影

迟浩田为本片题写片名并和摄制组合影

    万象更新从兹始,割地赔款的惨痛历史从此成为一个民族的过去,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隆隆脚步是声震寰宇、一往无前。

    在新浪微博中,著名文化学者赵云喜对片子的播出写了一句话:“抗美援朝,这个尘封了数十年的中国骄傲得以在今天面世,定然是新中国精神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一年多的投入,一年多的经历,一年多的感动,我们得出的答案:“这是美国当局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场战争,从195010月至19537月,上百万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开赴到异国的土地上,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长达两年零九个月的较量,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感谢创造了这段辉煌历史的前辈们。是您们用生命、鲜血、辛勤和智慧写成了这部片子。我们仅仅是个记录者!

            

 

            (本文作者:新影重大题材第一工作室总监、《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总导演)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