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映像》系列节目编后感
文/庄 园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16:22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 庄 园

        本文作者 庄 园

2013年初,《文化大百科》栏目准备制作一档关于国内外著名画家的春节特别节目,一共七集。最初我的理解是一档精编版的既定模式汇编节目,但在随后的一次次会议中,颠覆了我最初的看法。

首先来说说《大师映像》片名的由来。这档春节特别节目的主旨是介绍国内外造诣深厚的画家,也是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所以,“大师”的得来相对比较容易推敲。那么,“大师”的后缀呢?它既要和“大师”产生关联,还要能够统领全片。经过一番讨论后,推敲出了两个名字,一个叫做“大师印象”,另一个叫做“大师映像”,这两个名字看似区别不大,但是有实质性的差异。印象指的是主观感受,而映像是客观存在。就好像你可以说镜子里的映像,但不能说镜子的印象。两个名字的定位涉及到片子的创作基调,如果选用“印象”,则更多侧重于他人对大师的感受,而选用“映像”,则侧重于大师本身。一个是主观视角,一个是客观视角,对于片子的创作都能成立,但经过全面的考虑,最终选择了“大师映像”这个名字。

因为是春节特别节目,为了能够体现它的特别,以及春节播出时段的特殊性,节目中需要融入符合播出环境的新元素。怎样能够在保持栏目整体结构及风格不变的前提下,让节目焕然一新,成了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对于一集九分钟的节目,专题片部分已经是很精炼,所以,主持人演播室部分成为了切入点,经开会讨论,决定将主持人演播室部分拿到实景中拍摄,一改栏目常态的录制方式。那么,随即要面临的就是选择拍摄场地,《大师映像》系列节目共七集,其中四集是国内国画大师,三集国外大师。这就意味着拍摄的实景需要选定两处,一处具有中国传统意味,另一处具有西方文化风格。在栏目制片人陈庆和执行制片人张玮的带领下,摄制组四处看景,最终选择了在“露雨轩茶楼”拍摄国画大师,“跨界中心”拍摄国外大师。对于整部片子而言,选好了实景是片子走向拍摄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

常态主持人演播室部分是通过大屏幕来丰富信息,与观众产生互动。改为实景拍摄后虽然不具备了这一优势,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设计空间。比如,当讲到画家的作品时,以往是以大屏幕的形式出现,而实景拍摄时可以把它当作背景,通过虚实的对比,可以使得画面更具诗意。当需要主持人介绍画的细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景别的拍摄来实现,这样产生的效果更有带入感,主持人的描述与画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大师映像》系列节目中,主持人部分所需用的画都是从国家图书馆扫描的,画的清晰度非常高,彩印出来后很逼真,再加上专门为每幅画制定的画框,就显得更为真实了。现场拍摄时,环境的呼应,配上指定的灯光,在镜头里看这些画会有种“不是原作胜似原作”的感觉。尤其是在“居然之家”拍摄西方大师达·芬奇时,当把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放到指定的环境中后,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开玩笑说:“这哪是低成本的赝品,这就是真迹呀!”

除了拍摄前期的准备,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在“露雨轩茶楼”拍摄国画大师张大千时,有一段讲述的是张大千的出生,根据拍摄前的计划,场景已经选好,但是就在主持人准备进屋换衣服时,我无意间看到屋子的里面有一张床,瞬间感觉这张床的样式和节目恰巧搭配,于是就改用了这个场景。

《大师映像》系列节目是在摄制组全体成员通力合作下完成的,节目的制作过程除了让我在业务上得到锻炼,更多的感悟还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新影社会文化节目部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