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跨越时空的共鸣
——纪录电影《白居易在龙门》导演创作手记文
/陈思莹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5日 14:56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说实话,接手这个选题之前,我对于白居易的了解仅停留在《琵琶行》《长恨歌》和《卖炭翁》这几首声名显赫的长诗上,除此之外,对他一生的经历一无所知。他在龙门,在洛阳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更是无从得知。所以,当总导演告诉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的时候,心里还是很忐忑不安的。

不过,现在想想,那时的知之甚少,也许并非坏事。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状态下,没有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没有自以为是的理所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不可接受,不可吸纳,这时的白居易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需要全方位了解的陌生人而已,关于他的一切都是新鲜和期待的。白居易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又有着怎样的悲欢,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解读、最全面的认知成为了可能。

 

诗化的影像表达

 

在做了大量前期的案头工作之后,对于白居易的整个生命历程有了基本的掌握。事实上,对白居易进行了解,有一个非常有效并且简单的方式——读他的诗。白居易是一个勤奋且高产的诗人,也有编撰诗集、保留自己诗作的意识,所以我们能看到他传世的近三千首作品。       

读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诗歌几乎就是白居易书写了一生的日记,内容纷繁,题材庞杂,基本上包括了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白居易用诗歌记录,也用诗歌表达。他的所闻所见,所思所言,都能从诗文中窥得蛛丝马迹。

本文作者陈思莹

本文作者陈思莹

因而用诗歌承载并串联起他的一生,解读他的命运,也成为结构我们片子的一部分。而片子中所选择出来的诗歌,不但能推动和展现故事情节(如《长恨歌》《琵琶行》),还能烘托人物情绪和氛围(如《酬别微之》《大林寺桃花》),更能直接表达主人公的志向与抱负(如《贺雨诗》《中隐》和《与元九书》)。

为了能突出体现白居易这样的诗话人生,在拍摄时,我们采取了“易虚不易实”的拍摄手法和写意风格的情景再现;注意运用远景、升格镜头等手段来追求画面的唯美和诗化效果的呈现;在处理有冲突的情节时,借助有情绪的空镜来替代再现;镜头风格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不是细节;后期编辑时则尽可能地运用了长镜头。这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不破坏贯穿影片当中的诗意氛围。

 

至关重要的人生定位

 

作为一部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对于片子主人公的定位显得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定位不是他的成就和头衔,而是对人物生命状态和本来面貌的一个定位。这不但影响着人物所做的每一次决定,也决定着整个片子的架构。

其实,白居易的人生历程不难归纳概括。两个重要地标——长安和洛阳,是他一生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两个地方。从中举登科的“最少年”开始,长安就成为白居易一生的牵绊,这座城市毫不吝啬地给予了白居易至高无上的荣耀,却也带给他刻骨铭心的伤痛。诗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几乎都由此而生。而后白居易又经历了江州遭贬、出任苏杭等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五十八岁时,诗人以太子少傅的身份来到洛阳,一呆就是将尽二十年,直到终老再未离开。这里为白居易提供了最后的温暖庇护,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

然而,随着掌握资料的增多,白居易的形象在变得丰满的同时,面目却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尤其对他后期的内心想法和精神状态,我们一直很纠结。虽然在遭受了仕途生涯最大挫折后,白居易发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似乎可以概括其生命面貌的话语,但却没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也没如李白一样逍遥自乐,既没有隐于市,也没有隐于野。有人说,他的前半生就是“兼济天下”,后半生就是“独善其身”。但事实上,纵观其一生,从未放弃过造福于民。这真是所谓的“独善”么,如果不是,他究竟选择了怎样的处世哲学呢?

去洛阳进行前期采访时,当地几位专家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原来,遭贬后的白居易尝试着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中隐”道路。被贬江州司马之后,白居易虽然从此远离了长安这个政治中心,但却从未完全脱离仕途。在这样主导思想的推动下,他后来主动请求外任,到苏杭和洛阳做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积极入世,到半吏半隐;从想要兼济天下,到后来兼济身边人,白居易只是调整和改变了自己“兼济”的方式。不论达与穷,“兼济”这两个字,在他的生命中从未缺席。有了这样的人物定位,后来在架构全片时,我们就时时围绕着这一主旨思路,来选取相关的人与事。

c

 双线行进的渐近式结构

 

因为白居易归隐洛阳前的人生经历太过重要和关键,直接影响了他之后的抉择。所以,尽管最初对片子内容上的定位是要表现老年白居易在洛阳龙门发生的故事,但主创们在讨论片子时,还是决定将白居易前半生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和事也涵纳到片子里。

与此同时,我们想让这个人物变得立体,变得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哭有笑,也需要他之前的经历来承载。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不但影响着后来白居易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也影响着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他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在冥冥中注定最后的结局。

所以,我们最终决定放弃单一程式化地展现白居易在洛阳的生活,而是在白居易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之间“跳进”和“跳出”。我们以白居易在洛阳的晚年生活为主要叙事线索,同时用回述的方式展现此前发生的重要事件。用双线同时行进的方式结构全片,方便观众更好地理解白居易,意识到他后来“中隐”的人生态度,正是缘于其之前的种种际遇。

令我们意外的是,这样的双线处理,调整全片节奏,片子变得有波澜起伏,迎合了观众的观看心理。从表面上看,白居易洛阳的生活很是养尊处优,并无大风大浪,几乎每日里过得都是怡情养性的游乐生活。如果一直以这样的节奏铺排全片,那么片子的节奏会变得很平缓、松垮,很难有波折和动人心弦的内容出现,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沉闷。与之相反,白居易命运的跌宕回旋几乎都发生在他归洛前的岁月,这段时期发生的事件非常容易打动人心。我们将两部分结合起来,一张一弛,疏密相间,很好地调整了节奏,使观众在变化中体会到美感和意义,激发观看的欲望。

 

设置情境的回述方式

 

当我们把所有的故事和细节梳理后,片子内在逻辑结构开始显现。在以时间渐近结构推进的白居易晚年生活的主线中,融入他此前的仕途生涯和情感纠葛。登科中第,直言进谏,遭贬江州,永别长安,出任苏杭,是白居易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为了能将这些事件自然而然地与主线勾连,段落与段落的衔接能恰到好处,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回述方式。

以回述白居易任职杭州的段落为例,我们就选择了情境设置的方式。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某一情景,某一事物,就想起曾经的过往。触景生情,触目感怀,思绪便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一个冬阳初照的日子,望着窗外初落的飞雪,感受着渐凉的天气,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温暖的地方,贪恋那里的温馨,正如白居易会想到江南一样,而一个段落的回述也就此开始。

当观众跟随了白居易的内心,他就变得不再陌生,即使他们和白居易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时空,没有过共同的经历,但借助这样的同感,白居易的生平故事也可以和观众的情绪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

fff

 后记

 

从接到任务到片子播出,大概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并不充裕的制作周期,不意味着影片的质量可以有丝毫的马虎。尽管这部片子收获到了肯定,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怎样,影片完成了,心里也就踏实了。感谢那段时间里每一个与我并肩作战的人,感谢你们的全力以赴。而我会再次上路,期待着下一次与纪录片的相逢。

 

 

(本文作者:《白居易在龙门》导演)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