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观众 感动自己
——《为了胜利》:观念转型时期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
邹德昌 李重阳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5日 11:10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邹德昌 

邹德昌

李重阳

李重阳

一、创作理念的继承和更新

 

1.关于《为了胜利》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世界各国举行庆祝活动的同时,中国人民也势必重新回顾那段历史,纪念中华民族在反抗日本侵略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共同筹备联合摄制纪录电影《为了胜利》。

中共中央对整个纪念抗战胜利的宣传活动非常重视。在2005年中共中央第4号文件中,文献纪录电影《为了胜利》被列入全国宣传活动的总体计划,这是专题性文献纪录电影第一次进入中央文件。而本片也是当年唯一一部反映抗战胜利的纪录影片。这部纪录电影时长90分钟,从国际视角讲述中国人民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以民族精神为主线,讲述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华人抵御外敌、抗日救国的动人故事;怀着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共同理想,怀念那些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盟国军人与国际友人。

纪录电影《为了胜利》从200410月起筹备,20057月最后制作完成,历时9个月。20058月,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活动即将掀起热潮的时候,《为了胜利》在北京进行了首映,随后在全国公映,并走入校园,成为纪念抗战胜利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文献片创作观念的转变

《为了胜利》的主要创作时间在2005年,这正是我国电影行业由胶片创作向数字化创作过渡的时期。20041月,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电影产业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将“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促进电影产业升级”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甚至明确提出,中国电影将在5—10年内完成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

《为了胜利》正是在电影创作转型时期,使用传统工艺制作完成的一部承载着社会意义的历史文献电影。对于这种纪录片,有一种概念为“汇编影片”,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而成的纪录片。这一类纪录片具有历史文献的记录价值,具有认知价值,同时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历史文献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是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一个阶段的历史进程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回顾与审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內,它担负着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中国的主流声音、唤起民众的历史情绪的功能。

正是由于我们的文献片具有传播中国主流思想、服务于意识形态的责任和功用,它在形象上一直是较为宏观、严肃的。在手法创新的同时,一直有一种无形的限度存在——文献纪录片的社会功用重于其娱乐价值,所以它一直排斥娱乐化。

2005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国电影产量有了新的突破,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都继续提高,与国外电影界的交流和交易也都有显著成效。电影又重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加上这一年是中国电影诞生的百年华诞,电影被公众关注的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对于历史文献电影,观众也已经不满足于被说教、被灌输式的样态。《为了胜利》在酝酿期,摄制组就在积极思考如何找到文献纪录片中历史客观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平衡点。最终,《为了胜利》的创作指导思想定位为,在创作中努力使影片既具有历史价值,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在保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这一定位可以提炼为:正视历史、减少说教;客观准确、真实感人。

 

二、创作的探索实践

 

1.取材视野宏大

    2005年,通过对中共中央4号文件精神的学习,摄制组明确了《为了胜利》这部影片要使用14年抗战的概念,要正确对待正面战场,同时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中去。

    用90分钟胶片,表现长达14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影片准备阶段,摄制组把新影片库中有关抗战的资料彻底检索了一遍。调片、观看、记录、讨论,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个月,翻看了数万尺的影片资料,记录了上百万字的场记。

    摄制组把各方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其中包括国民党、日本、美国、苏联等的资料,从中提取精华。比如有一段苏联纪录片的资料,表现了日本小学地理课的内容,从课堂的地图和老师的讲解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日本扩张领土的野心。

2.主体意识鲜明

    抗日战争所蕴含的历史、情感、精神、思想和政治元素实在太丰富太广泛了。这部影片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同时关照现实。在交代基本的历史线索之余,与民族情感产生共鸣。

    在创作之初,高峰总裁提出:60年前我们所经历的那场战争,无论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还是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怎样的拼搏、怎样的牺牲、怎样的抗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胜利。我们要弘扬的也正是这样一种为了胜利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这部影片是在非常明确的主体意识中开始创作的,就是希望影片能以简洁有力、包容深广的立意,概括表述我们民族在那场生死大搏斗中走过的道路,高扬中华民族在那次火与血的洗礼中锻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叙事手法灵活

    《为了胜利》追求成为一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历史文献片,从意识形态到人文化;从事件实录到艺术叙述。一方面纪录片肩负着特定历史时期对外宣传的重任,一方面也开始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化的表征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书写人性人情,关注生命个体,这是本片重要的叙事角度定位。

 

《为了胜利》剧照

《为了胜利》剧照

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在创作结构上采用“线”与“块”结合的方式,即从揭露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后向海外扩张入手,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发生和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投降为几个点切入,既全景式地展现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又分别叙述四个思想主题,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深入的侵略,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促成全民族共同抗战局面的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全面展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得以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中国的大国地位在浴血奋战中奠定,中外互相支援,为战胜法西斯、争取最后胜利而奋斗;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真正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说,胜利的意义在于使世界和人类记住战争的罪恶,让人们远离战争。歌颂胜利,更呼吁和平,是我们全片的一个基本观点。

 

《为了胜利》摄制组在日本东京拍摄

《为了胜利》摄制组在日本东京拍摄 

《为了胜利》脚本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痛苦的历程。抗日战争的史料浩如烟海。从这极为广大的文字载体中,勾画一条清晰简明的历史脉络,使之既能处理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人民与军队、中国与外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同时又具有情感的调动、悲壮与奋起并存的意境,曾让我们一度寝食难安。脚本至少修改过遍。它从开始的23000字,压缩到16600字。每一次压缩,都是一次痛苦的割舍。可是,正是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它逐渐成长、终于站立了起来。

影片中既有惨烈的大会战,又有灵活的游击战;既崇敬左权、张自忠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又感慨那些为民族牺牲的无名烈士;既表现战场上的激烈厮杀,又展示后方各界人士一致为前线的壮举。

在重大历史事件方面,纪录片的客观性和揭秘性对观众来说也是富于吸引力的。比如在长达14年以弱抗强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几千万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如何毁家纾难实行焦土抗战,开始近代史上最为悲壮的大迁徙?当日本侵略者企图摧毁中国人民意志的时候,知识分子如何背负满载的书囊,在后方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学习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同胞如何用最简陋的工具修筑起绵延千里的滇缅路?如何用自己单薄的臂膀托着沉重巨大的石头碾子修建起大西南的军用机场?……影片中悬念的设置,也增加了内容的吸引力。

4.细节应用丰富

    曾经,纪录人物主要是高大全式的英雄、充满豪情、满怀理想,抹杀了人物的个性。而如今的观众期待着还人物以血肉,希望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使用了一幅珍贵的照片,那是一名无名小战士,牺牲在一个山坡上。他手上缠着绷带,脚上穿着草鞋。显然他刚刚经历过残酷的战斗。他是那么年轻,最多不会超过20岁,可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年轻的烈士照片,因为有着细节的描述,会让我们想起自己、家人、邻居,他好像离我们很近,我们熟悉他,而他却为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样真实的细节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

    在南京大屠杀段落, 影片讲到了李秀英的故事。当年的《拉贝日记》记载:“前天在岗上,一个怀孕6个半月的19岁的姑娘反抗两个日本兵的强奸,她的面部被砍了18,有几刀砍在腿上,腹部有一深深的刀口,今晨在医院里我未能听到胎音,她可能会流产(次日晨得知,她于昨夜做了人工流产)19岁的孕妇就是李秀英,她被称为南京大屠杀的活见证。200412,她以85岁高龄离开人世。我们在新影厂翻阅资料时找到了她19岁受伤时的镜头,又发现了她在晚年对日索赔的镜头。这具体人物故事的出现,更能够带入观众的情感。

    影片在讲述抗日根据地的段落时,讲到了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事迹。摄制组在济南、临沂、枣庄等地拍摄了大量素材,还专程到上海找到当年被红嫂救治过的小战士,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影片中出现的叫做英姑的红嫂,代表着千千万万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台儿庄战役在影片中也有浓烈的一笔。参加台儿庄会战的部队里,有一支穿着草鞋上战场的川军队伍,他们主动请缨参加抗战,但被认为是弱旅,不被接收。在台儿庄战斗中,他们坚守滕县,与十倍于己的日寇血战,用鲜血书写了悲壮而光荣的一页。

5.影像直观有力

《为了胜利》从20054月份开始摄制,主创曾亲自到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等6个省市和日本宫崎县进行实地拍摄。

该片着力于对弥足珍贵的电影资料做深度开发,比如在以前的抗战影片中绝少谈及的靖国神社、天皇老家日本宫崎县的战争塔等在本片中首次披露。再比如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当年竟是一座妓院。还有,对密苏里号战舰上的签字仪式以前往往一带而过,而在《为了胜利》一片中,不仅选用了各个国家拍摄的签字场面,而且采用了一位亲历受降仪式的中国记者的回忆。

为了揭示战争的根源和历史真相,摄制组奔赴日本靖国神社拍摄,这也是中国电影摄制组首次进入靖国神社进行拍摄。导演邹德昌亲眼见到,在靖国神社里供奉着包括甲级战犯在内的许多日军阵亡者的亡灵,建筑物旁边的树木上日军侵华部队的番号历历在目。前来参拜者十分虔诚,但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悼念,而不是对历史有所反思。这些镜头让观众形象地了解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症结存在的原因。

    剧组还奔赴日本下关市,拍摄了李鸿章当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旧址。走到那座小楼必须经过一条异常狭窄的羊肠小道,这条在日本至今仍被称之为李鸿章小道的曲折窄路是日本人有意羞辱中国官员代表的。当时已年逾古稀的中国官员代表李鸿章是怎样迈着屈辱的步伐,走在这小道上,走在与日本进行丧权辱国的谈判的途中……这一组镜头,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令国人汗颜的屈辱。

    剧组还拍摄了位于日本宫崎县天皇家乡、塔身雕刻着八弘一宇四字的塔。这座修建于1940年的塔其实就是一个战争塔:塔的基座上砌着来自长城的砖石、来自南京明孝陵的浮雕,还有来自中国上海和香港的、马尼拉的、苏门达腊的……在每一块砖石上,都赫然刻有日军部队的番号——日军是把占领地最有代表意义的石料运来孝敬天皇。该塔的筹建历史与石料的来源,轻易揭开了日本右翼分子反复遮掩的宣扬战争的历史真相。从镜头上看到这些,观众会清晰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穷兵黩武的本质。

 

《为了胜利》摄制组在日本广岛拍摄

《为了胜利》摄制组在日本广岛拍摄

三、为历史文献片增加感性力量的有益尝试

 

《为了胜利》用全新的视角审视60年前的那场战争,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一致对外的爱国热情。在共产党倡导下,国、共两党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历经磨难,却始终没有破裂。国难当头之际,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那种不屈的精神会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200583日,文献纪录电影《为了胜利》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首映式。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有关部门领导和老将军、老干部以及首都各界人士共四百余人参加,随后影片在全国公映,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为了胜利》是一部承载着宣传重任,同时又自觉地努力吸引观众的精心之作。在传统的制作手法中,尽可能地去发挥视听的感染力,做到了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既有客观陈述,又有抒情表现,使历史事件变得可视、可感,为历史文献电影增添了感性的成分,完成了用影像方式诠释历史的有益探索。

 

(本文作者:纪录电影《为了胜利》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