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回望历史
——纪录电影《中国1978》创作随想
朱勤效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5日 16:16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朱勤效

             朱勤效

1978年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如果说1949年中国的变化是让中国人开始站了起来,那么1978年的变化则是让中国人开始富了起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1978年,有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因中国的变化而改变;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将引起全世界目光的关注……电影《中国1978》的最初创作想法就是从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

《中国1978》作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的重大理论文献电影片,从最初的立项就定位在了文献纪录影片,因此也就决定了该片将承担着宏大的叙事主题和强烈的社会责任,而如何将这种政治使命与艺术表达更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了创作人员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决定一部电影能否被观众所接受的关键所在。

 

一、确定影片的主脉络

 

从电影《中国1978》的策划阶段,我们就一直在寻找这部影片的“魂”,也就是贯穿这部影片的主题脉络。

一般来说,一部影片的片名基本上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而一部影片的主题也就是可以贯穿全片的主要脉络。但影片《中国1978》不同,单看片名影片的主题很清楚——就是讲述1978年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但是接下来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在1978年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都发生着太多的变化,有着太多的故事,究竟选择哪些事件和故事进入我们的影片,对这些事件又如何进行结构成了我们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影片所承载的使命,我们确定了电影《中国1978》首先要做到主题方向明确,重大事件无遗漏,其次要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基本上确定了电影《中国1978》的这样一个创作思路,就是在大事件方面重点表现那一年党的科教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所发生的伟大转折,而在这四个大的转折中间穿插一些社会生活的变化,以这些细节性的事件和人物的活动来充实丰富影片的故事信息。例如:我们在影片当中讲到国家大的事件发生转变的同时,还穿插讲到了那一年解禁的电影、那一年的戏剧和演出、那一年流行的烫发、可口可乐的进入中国、个体户的出现等等,这些影像故事的加入既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大段落的衔接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使得影片在结构上看起来更加流畅。

 

中国1978海报

中国1978海报

在对影片的内容大致选定之后,所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在90分钟的篇幅内“串”起来。为此我们多次对稿子进行修改,最后决定用“梦”这个主题来贯穿全片。因为在一次次的稿子修改过程中,我发现在1978这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所有中国人都怀揣着一种梦想:青年人有着上大学的梦想、科学家有着现代化的梦想、艺术家有着重返舞台的梦想、小岗村的农民梦想着吃饱饭、陶斯亮梦想着爸爸陶铸能够早日平反、经济学家梦想着国家的富裕,政治家梦想着民族的强大……而所有这些梦想在1978这一年又都有着实现的可能。因此我在文稿的修改过程中,始终在用“梦想”这个词作为主题来贯穿全片,也可以说,电影《中国1978》的一个隐含的主题就是“梦想”。例如:在影片的开始,就讲到了“‘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了一年多后,各个行业的中国人都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梦想走进了这新的一年”;在讲到有关高考消息的发布时,解说讲到“这些来自初春的信息,在当时不知让多少人放飞了他们青春的梦想”;在讲到现代化时,解说讲到“这一年的春天,中国放飞了自己的世纪之梦……”;讲到演员邓婕时,用“恰恰是这组画面为邓婕放飞了自己的银屏之梦”;在讲到邓小平出访时,解说讲到“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现代化的梦想,邓小平来到了日本”……在《中国1978》全片的解说中,我们共有20多处用到了“梦”这个词汇。也正是“梦”这一隐含的主线使得全片在结构上能够显得更加完整流畅。

 

二、用现代的视角回望历史主题

 

影片从最初就定位在了历史文献纪录影片,并且影片的内容和素材也大都来自历史影像资料,因此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走进现代观众的生活,与当今社会发生关联是在创作上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因为影片的题目定位在了1978年这个特定的年代,因此也就决定了我们所要叙述的故事必将以1978这一年份为框架。但作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献礼影片,我们考虑必须要以今天的视角来回看1978年,我们要将今天即2008年这一时代的特点贯穿全片,否则就无法突显我们在今天来制作这部影片的意义。

有了这一创作原则后,我们决定在全片的开头一定要通过今天的视角来回看当年的故事。为此我们选用了主题歌的第四段作为全片的开始。这一段主题歌RAP的说唱内容是:“我生在一九七八,如今也到而立年华,冰冻雪灾地震咱都经历过,有国家有大家咱啥也不怕,奥运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咱中国人又在太空漫步了。”这一段对2008年的中国所发生的大事的表述,很自然地拉近了今天的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接下来我们用了一个现在北京电报大楼的时钟画面由彩色变黑白的手法将观众很自然地带回到了197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开篇明确了我们影片故事讲述的视角。

在影片中的其它段落,每讲述一段1978年的故事时,也都尽可能地以今天的角度来切入主题。例如在叙述1978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时,是从今天的年轻人切入的。我们用了一组现代的青年人的快速切换画面配以现代流行快节奏的音乐来表现今天年轻人所追求的时尚,紧接着声音和画面一转,解说告诉观众:与现在的年轻人不同,三十年前人们的偶像是一个衣着简朴,永远戴着一副塑胶框眼镜的中年人——陈景润。这一声音和画面的转换既可以调动年轻观众对影片的兴趣(因为他们想了解那个年代的偶像是什么样),也可以引出年龄大些观众对自己当年心中偶像的怀念。

此外,在影片对1978年的故事讲述中,也尽可能地把当年事件和故事的发生与后来中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如在讲到1978年中国要引进国外的汽车生产先进技术时,讲到了德国大众汽车先于其它国外厂家来到了中国,而这先行的一步恰恰让德国大众在后来的竞争中赢得了优势……这简单的一句解说,实际上隐含着支持中国的开放对世界企业的重要。

此外,我们在主题歌的创作上也做了一些探索。这首歌是一首歌唱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歌曲《我生在1978》。这首歌的歌词分四段分别讲述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即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四个特殊年代的故事。表面看起来歌词内容好像已经脱离了1978年的中国这个主题范围,但因为1978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它与后三十年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主题歌《我生在1978》从另外一个方面为影片的主题加入了现代视角,使影片看起来并不是了1978年而创作,它强化了1978年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也强化了影片为改革开放而作的主题。

而对于主题歌音乐的创作,我们根据歌词内容的风格明确了采取RAP说唱的形式。对于这一决定,开始也有人提出过异议,主要认为《中国1978》这部影片是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用RAP这种风格的音乐做主题歌是否合适,年纪大些的观众能否接受、审查时能否通过等等。对于这些顾虑,我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了三十个年头,中国人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经可以包容、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无论是哪种风格的音乐,只要是运用得当就应该能够被接受;另外,采用这种现代风格的音乐做主题歌也恰好能为这一历史题材的影片融入一定的现代元素,以此还可以拉近影片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目前,从影片完成后看过的专家和观众反应看,主题歌《我生在1978》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中国1978》摄制组在深圳深南大道拍摄

《中国1978》摄制组在深圳深南大道拍摄

在影片的剪辑手法,上我们也尽量采取一些历史与现代对比的手法来强调三十年间中国的变化。例如:在讲述1978年中央组织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平反时,影片的画面是从北京的西单地区切入的(因为当时的中组部位于西单商场隔壁)。在此采取的是用同一个机位、同一个角度、不同年代拍摄的西单商场的镜头对接的手法,先是2008年的西单商场,接着是同一角度1978年的西单商场,这两个画面的衔接给观众造成了一种视觉语言上的联想,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三十年间中国的变化。

此外像影片中的深圳罗湖口岸的影像对比,当年的宝安县与今天的深圳市的外景的对比,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这一形象化讲述历史的效果。

 

三、用情感寻找昨天的记忆

 

1978年的中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令人怀念的。单从这一年所发生的大事来看就有全面恢复高考、全国科学大会、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安徽小岗村的分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也蕴藏着无数个体的情感记忆,而这些记忆大多带着一缕激情或温情。我们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尽量想通过影像资料和故事的叙述来唤起人们的这种情感记忆。

因为影片的主题需要,除了选择一些大的政治生活的事件和影像外,还尽可能地挖掘了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或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来丰富影片的内容。例如:我们在调看1978年中央新影所拍摄的影像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演员邓婕的镜头,而那时的她还没有出演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还只是一名青涩的艺校学员,邓婕的这段影像也成了《中国1978》的独家影像,就连邓婕本人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再比如:影片中对1978年皮尔·卡丹来到中国的介绍、对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介绍,虽然短短几十秒,却能唤起人们对1978那个年代的怀念,也可以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此外,无论影片中关于《爱情的位置》讨论的描写,还是话剧《于无声处》的介绍;无论是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华演出,还是爱美女性对电烫发型的追求;无论是少年大学生谢彦波、宁铂,还是顺德小饭馆的“革命好后勤”;这一切都是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而恰恰是在这些集体记忆中蕴含的每个不同个体的情感,构成了我们所有观众对1978年那个特定年代的怀恋之情。对这些情感的唤起恰恰是创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中国1978》剧组在中央党校拍摄

《中国1978》剧组在中央党校拍摄 

我们在电影《中国1978》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一个感触就是中央新影所拥有的大量的影像资料的珍贵。在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1978年那个时代的名人,也从中找到了自己曾经心中的偶像。为此,我们在影片资料的选用上尽可能地选用了一些名人的镜头,这样既可以通过这些公众人物的身影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也可以通过这些人物三十年间的形象变化来表达历史的厚重。可以说,在《中国1978》这部影片中,除了群体肖像外,大多数个体人物都曾经是那个年代的风流人物。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影以及许多我们熟悉的人物: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科学家童第周、茅以升、韦钰;画家吴作人、李可染;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杨丽坤、刘琼;歌唱家才旦卓玛;相声艺术家侯宝林;戏曲艺术家常香玉、袁雪芬;体育界的袁伟民、李宁;少年大学生谢彦波、宁铂、姜丰,文学家郭沫若、刘心武……等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的人物谱,也成了我们对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感记忆,让我们用心灵去缅怀他们。

总之,《中国1978》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在争取做到影片方向明确、重大历史事件无遗漏的同时,我们想尽量在影片中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让观众对今天的生活有所思考,是为我们的愿望。

 

(本文作者:影片《中国1978》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