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塑造形象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情归周恩来》创作手记
阮柳红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5日 16:34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阮柳红

           阮柳红

提起周恩来的名字,大部分的中国人常常深情难抑,赞叹有加,每每触碰到这样的情感,我总想呼之欲出,以纪录电影的方式将之转换为灵动的影像。很欣慰,这个愿望在2008年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时得以实现。

然而,要把这个烙在中国人情感深处的伟人以牵动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寻求突破的过程。

 

由表层事件深入到内心情感

 

在我们之前,周恩来题材的纪录片或其他伟人的纪录片基本上均是通过表现一系列事件或故事来展示伟人在历史时刻的贡献、伟人迭宕起伏的命运或伟人充满魅力的品格,风格不一的话语方式为大家描绘了伟人形象的特征特点,但绝少回答为什么伟人会是这样的深层问题,即没有进一步挖掘伟人采取非常行动、创造历史事件的心理情感动机。当有关伟人的文献纪录电影已经非常仔细全面地呈现给观众伟人是什么样的形象描述后,大家还想知道的便是伟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回答,比如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内政外交形象人们非常熟悉,要表现他这样一个人们非常熟知和爱戴的形象,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试图开发周恩来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还原他的完美形象的话,那显然是徒劳的。

我想,影片寻求的突破就是要找到周恩来为人行事的心理情感依据,向观众呈现他丰厚博大的情感世界,并回答他为什么受众人热爱的深层原因。我曾经反复思考我们要回答的这一层原因,后来发现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周恩来时时刻刻都以全心全意的情感和爱来对待他人,那么,他人当然也会以爱来回报他。有了这样的发现后,影片自然也就有了片名:《情归周恩来》,在讲故事即选取要表现的事件时自然就有的放矢,有明确的选择尺度,即选取的事件都必须透射出周恩来的情感指向,这情感指向妻子、人民和朋友,也指向国家和民族。

 

《情归周恩来》海报

《情归周恩来》海报

《情归周恩来》90分钟的篇幅容纳了近四十个周恩来的情感故事,怎么将这么多涉及不同领域的情感故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确实颇费脑筋。有一天,和朋友聊天谈起周恩来,谈起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情感,谈起19884月,邓颖超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在周恩来已经离去十二年后留下了一段思念周恩来的讲话录音,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因为猛然间邓颖超这段情书式的讲话录音使我找到了影片的叙述角度和结构方式。以邓颖超的视角、以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思念为结构线,以他们两人半个世纪的情感生活串起周恩来方方面面的情感故事,我很兴奋我找到了一把打开周恩来情感世界的金钥匙。把他们夫妻俩的爱情作为切入点来展现周恩来对人民、对朋友、对国家、对民族的丰厚情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同于普通人,不是简单的为爱情而爱情,正像邓颖超所说的,他们把相爱溶化在人民中间,溶化在同志之间,溶化在朋友之间,溶化在青年儿童一代。因此,从周恩来的爱情天地可以折射出周恩来方方面面的情感世界。

令我心里踏实的是在收集影片资料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了许多新影厂典藏的有关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大家很少见到的甚至是从未披露的电影资料,这些足以支撑我的构想。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参加会议、接见外宾、与朋友聚会、和孩子在一起等电影镜头可以时隐时现地出现在全片的某些段落,通过这承上启下、转折呼应的过程,周恩来对人民、对朋友、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就能够在一系列事件的逐一呈现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情归周恩来》摄制组在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门前拍摄

《情归周恩来》摄制组在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门前拍摄

以丰富生动的细节增强人物形象的多重性

 

我曾用这么几句话形容《情归周恩来》中的周恩来形象:他是妻子心中温情的丈夫,他是人民眼里贴心的总理,他是朋友身边率真的知己,他是国家利益的忠诚卫士,他是民族文化的完美化身,这几句话点明了影片中周恩来形象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特点。我选择了一系列故事来表现周恩来不同侧面的形象特点:他去世之前多次嘱托工作人员以后要多带孩子去看邓颖超,他不放心自己走后独自生活的妻子,几乎所有的观众看到这里都要落泪,大家感动于周恩来对妻子的深情;在邢台震后现场,他对一个失去儿子的老太太说:“你就把我当成自己的儿子吧。”贴心的话语显现了一个爱人民的总理形象;他对老朋友斯诺一吐心中的烦恼:“在身体方面我被打败了,因为睡得少所以使我健康减弱了,近四年心脏有毛病,年纪已近七十三了”,坦诚的话语率真到让人心酸;晚年病重住院时仍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他用已经不听使唤的手歪歪扭扭地写下四个“托”字,他是要把祖国统一的大业拜托给后人,至死他都在思虑着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新中国成立后,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二小时以上甚至高达十八九个小时,他的饭菜、他的衣着显现了一个中国人简单节俭的生活方式,他克己奉公,他奉献而不求回报,他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让中国人永远引以为豪……

除了通过以上不同侧面的故事增强周恩来形象的立体感,我们还进一步在周恩来的个性气质上呈现多重特征,下面表述的在影片里出现的几个细节就充分显示了周恩来多重的个性特点:当得知北京密云水库移民的房子未被盖好时,周恩来是严肃严厉的,他为此毫不客气地批评当地干部;当全国出现粮荒时他焦虑地事必躬亲,夜深了还亲手计算有关粮食产量和估算的数字;当老战友陈毅的尊严和生命遭受侵犯时,他激动而愤慨,挺身而出保护老战友的安全;当被特赦的国民党战犯表示悔过时,他是温和宽容的,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敌对势力;当收到妻子热情的来信时,他是俏皮和浪漫的,他用颇带调侃的笔触写下了情意绵绵的回信;当和老朋友斯诺聊起朋友们的趣事时,他是幽默和活泼的,但谈起自己当总理的体会时,他却是客观和务实的。这些细节是在全面了解周恩来性格特点并掌握有关影像资料的基础上着意选取的,目的在于平实地讲述周恩来多重的个性特点,真实地还原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周恩来形象。

 

《情归周恩来》剧照

《情归周恩来》剧照

《情归周恩来》剧照

时代背景为突显人物个性服务

 

伟人的丰功伟绩往往和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许多关于伟人的文献纪录片往往浓墨重彩地展示时代的特征,交代伟人施展才能的空间特点。这些篇幅使纪录片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面貌,突出了人物在历史时刻的关键作用,有助于历史事件的深度表现,但由于整体篇幅的限制,在弘扬时代风貌的同时却有可能削弱人物个性的丰满程度。就表现手段而言,时代背景的张扬和人物个性的丰满似乎是不好调和的两端,但对于以塑造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纪录片来说,这又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何通过有限的篇幅在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之间找到合适的融合点是每一部人物纪录片处心积虑要解决的问题,我在《情归周恩来》中采取的办法是根据具体情况,时代背景为突显人物个性服务。

我把大量的篇幅用于故事本身的叙述和人物个性的塑造,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大多被淡化处理。所谓淡化处理,就是使用尽量少的篇幅,三言两语勾勒出和发生的故事相关联的时代特征后很快便进入故事的讲述,例如影片开头表现周恩来和邓颖超各自独立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开国之初在组建政务院时周恩来不让邓颖超在自己手下任职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背景几乎没有涉及,只是简单地点明他们俩人忙碌的状态以及周恩来实际上已经承担的总理身份,因为交代这两点对于故事的展开是必要的。淡化处理还表现在直接略去时代背景,比如表现周恩来在“文革”期间保护包括陈毅在内的许多朋友的故事,就只是就事论事,不涉及“文革”的时代背景,因为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文革”的,所以干脆隐去,但周恩来在“文革”中对战友的深情又是我们必须强化的,我们就讲述周恩来1973年如何在一个外交演出场合通过发表他对歌舞《游击队之歌》的艺术见解而曲折地表达他对曾经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们的怀念,他在特定时代的细腻情感、他对战友的深情并没有因为我们淡化时代背景而被削弱,相反倒因此而越发地突出。

如果有的时代背景能起到弥补、点缀、突出甚至强化人物个性的作用,那么,我也绝不吝惜篇幅。上文提到,影片表现了一个周恩来向老朋友斯诺坦率吐露自己健康欠佳、内心烦恼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19701019日,我却用了1970年的国庆节镜头来讲述这段内容。采取这种解说词内容和镜头内容错位的组接方式就是想借助时代背景来反衬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情感。当我第一次在1970年国庆节的剪余片中看到周恩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沉默的身影、忧郁的神情时,我被深深震撼了,他把所有的伤痛都埋在自己的心里,他的无言胜似有声,我仿佛听到了他的疲惫心声,感受到了他的忍辱负重、他的鞠躬尽瘁,这沉默所蕴涵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啊!我想我一定要好好还原这种力量。于是我们在不短的篇幅中以强烈对比的方法,用镜头、歌曲和音效精心营造了1970年国庆节景象的壮观,以此反衬他的孤寂和焦虑。虽然我在解说中没有直接“言传”“文革”这个特殊时代带给周恩来的特殊冲击,但观众却可以从我们所渲染强化的时代氛围中“意会”,人们不仅仅只是了解到解说词里表达的他向斯诺吐露的烦恼,人们体味到的是周恩来厚重、复杂、忧患的内心世界,他的个性形象因此而愈发地立体沉重。在这里,人物个性因为时代背景的衬托强化得到了充分的突显。

 

《情归周恩来》摄制组在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现场

《情归周恩来》摄制组在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现场

强化听觉元素营造抒情氛围

 

《情归周恩来》表现的是周恩来的情感世界,要使影片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仅仅依靠调动视觉形象平实地还原周恩来的情感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充分运用听觉元素形成富有表现力的抒情手段来触动观众、打动观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讲话录音和同期采访录音起到了结构、补充和升华的作用。发挥结构和升华功能最明显的段落当然要数影片头尾邓颖超散文诗般的讲话录音,因为她的思念周恩来的讲话录音提供了影片的切入角度和叙述角度,从她的声音开始,全片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世界,并由此而转到对周恩来情感世界的表现,而片尾邓颖超声音的再次响起除了呼应片头、完成叙述方式外,又再次诗意地升华了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情感,此时,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情感已经完全被观众接受,因为经过近九十分钟的铺垫渲染,影片在呈现周恩来情感世界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观众情感的调动,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同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想象和思念。

影片一共出现了八段对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及亲属的同期声采访,这些内容都是影片必须涉及却又是解说词及镜头画面无法表现的,它们弥补了解说词和镜头语言无法深入体现的欠缺,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进展、渲染情感并连接前后段落的作用。周恩来的讲话录音也有此种功能,它甚至还具有提升情感的作用,比如,在叙述完周恩来即使在生命垂危时也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故事之后使用了一段周恩来的讲话录音:“一切爱国者,一切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应当共同努力,实现台湾的和平解放!”这段声音经过录音师技术处理后重复使用,同时结合拍岸的海浪、辽阔的海面,仿佛是周恩来的在天之灵向炎黄子孙的召唤,余音缭绕,提升强化了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情归周恩来》剧照

《情归周恩来》剧照

《情归周恩来》剧照

其次,背景音乐和效果声烘托、渲染了解说词和镜头所表现的内容,周恩来的情感世界由此得以呼之欲出。影片为表现周恩来在文革期间操劳过度、心力交瘁的状态,先用一段隐隐传来的语录歌音乐效果声展示“文革”的时代氛围,接着以低沉的音乐渲染周恩来忙碌焦虑、左右为难的疲惫状态,在一段同期声访谈后又通过电报大楼深夜的报时效果声引出他夜以继日的操劳,最后解说词直接让位于音乐,激动人心的音乐成为主体配合镜头中海棠花开花落、海棠果由绿变红直至雪花飞舞所象征的四季流转,呈现了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无我境界,周恩来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也在激情的音乐中得以张扬。

另外,周恩来夫妇喜欢的也是观众熟悉的歌声在本片中发挥了超乎寻常的抒情功能。苏北民歌《茉莉花》家喻户晓,周恩来非常喜欢,这首歌曾引起他对家乡苏北的思念。为表现他对自十二三岁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的老家及父母的情感,我特地把这首歌作为引子来讲述周恩来早熟多难的童年。伴随着富有浓郁苏北地域色彩的歌声,周恩来对家乡和母亲难以割舍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洪湖水浪打浪》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喜爱的歌曲,当周恩来病痛难忍时,这首歌会让他暂时忘记疼痛并使他回忆起与邓颖超共同生活的美好时光,因此我选用它来渲染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夫妻深情,并由它引出周恩来临终之际托付工作人员要照顾好邓颖超的故事,舒缓优美的歌声结合周恩来夫妇各个时期的合影照片营造出了周恩来和邓颖超感人肺腑的夫妻深情。

在调动了种种视听表现手段后,影片中周恩来充满情感的形象逐渐丰满和形成,人们对他的爱也水到渠成地喷涌而出,影片结尾十里长街人们哭别总理的场景因此就显得分外地贴切和自然,它催人泪下的力量也就格外地强大。

我想,是周恩来的情感和人们对他的情感铸就了影片的成功。

 

(本文作者:纪录电影《情归周恩来》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