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电视戏曲节目创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6日 15:02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姜芳

本文作者姜芳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纵然时光流如白驹过隙逝,戏曲导演依然是我不变的选择,目前在这个岗位我已工作了13年,虽然部门主任几经更换,但是对于戏曲和我们的栏目,我至今依然常怀着一颗青春的心,去观望她,爱护她。我接触时间最长的戏曲栏目是《名段欣赏》,后来改为戏曲少儿栏目《快乐戏园》。对这两个不同定位的栏目,我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今天管中窥豹,浅论一些对电视戏曲节目的思考。可以说,《名段欣赏》《快乐戏园》这样的栏目,体现了电视戏曲栏目的制作规律、生存、发展等许多共性问题。 

    《名段欣赏》 

自1996年1月1日在央视开播。从开始的每周播三期、时长15分钟,到后来的日播、时长30分钟。在进入2002年后,《名段欣赏》收视率在央视戏曲频道连创佳绩,曾经连续四个星期在频道保持收视率第一。如今《名段欣赏》已由拍摄制作改为编辑重播。

《快乐戏园》 

2011年1月1日在央视戏曲频道开播的新栏目,日播,周一到周五播出动画片,时长30分钟。周日播出晚会版《快乐戏园》,时长60分钟。定位以青少年节目为主。                                                   

贵妃醉酒魏海敏饰杨玉环

"贵妃醉酒" 魏海敏饰杨玉环

  目前的戏曲栏目,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戏曲传播体系。中央台的栏目侧重全方位关照,地方台则突出乡土特色、地域风貌。如河南台的《梨园春》、安徽台的《相约花戏楼》,陕西台的《秦之声》,山西台的《走进大戏台》,甘肃台的《大戏台》等。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栏目,从数量、规模而言在全国要属领军。栏目较多, 欣赏类:《空中剧院》《九州大戏台》《名段欣赏》《跟我学》《影视剧场》等;综艺综合类:《快乐戏园》《一鸣惊人》《一路欢笑》《戏曲采风》等栏目。从当前的戏曲栏目来看,有的是原汁原味直播、录播类节目,像《空中剧院》 《九州大戏台等 ;有的是向电视观众介绍、分析、评论戏曲知识、著名唱段,像《跟我学》《名段欣赏》等;有的是新闻、专题类节目,像《戏曲采风》 等;还有的是晚会、综艺、游艺类节目,像《快乐戏园》《一鸣惊人》《一路欢笑》等。如果从戏曲艺术本体被处理改造的程度来观察,这些节目大致可以分三类:一类是原生态型,基本没有经过电视改造,还保持着舞台表演的原始面貌;第二类是栏目化型,经过了电视栏目化改造,在节目原素材基础上经过了技术处理,或加切割、评说,或加快、放慢,或有画面切割镶拼,或经动画处理,姑且称之为“改造”型;第三类是“新兴型”,是对节目形态大加改动,编导的制作思路是抢占荧屏“制高点”,紧跟娱乐潮流,将戏曲改制、包装成时尚的各种形式。

    说起来,戏曲栏目是电视戏曲中最平易近人、最贴近观众的一类,它天天定时与观众见面,报告信息,提供知识,安排欣赏。戏曲栏目使以前要进戏楼剧院才能看到的表演,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娱乐。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常百姓家”,虽然戏曲的兴衰有它自身的规律,但是作为媒介,作为电视人,仍然在促进戏曲的再生、创新方面 着自己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 

当然,做戏曲栏目的电视人可以说比做别的文艺栏目更难,一直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除了同样有驾驭题材内容方面的艰难外,还有经费少、专业从业人员少、电视戏曲创作特有难度等方面的许多艰难。目前的戏曲栏目,应该说尽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很多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有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改进余地。要想把节目做好,主要还得找差距。                                                    

《名段欣赏》黛玉葬花魏海敏饰林黛玉

《名段欣赏》"黛玉葬花" 魏海敏饰林黛玉

 栏目定位

    做好戏曲栏目主要还是定位问题,首先找到栏目定位。回顾当年的《名段欣赏》,定位在播放戏曲界名家及戏曲界新秀演唱的传统、新编等经典剧目上;节目制作以演播室内搭建实景拍摄为主,与舞台演出的电视转播有所区别。总结《名段欣赏》的优点,是画面规矩,还是选的戏还可以,还是说不算难看?好像没有什么说得出来的,怪就怪在就凭这些,它生存下来了。再细细地品味《名段欣赏》,我们可以明白“画面规矩、不难看”的背后其实内容很多,比如美工规范专业;灯光打得细致到位;编导对内容有灵性的谋划;编创人员与演员、嘉宾拍摄前的沟通、磨合;节目组成员内部的团结配合等等。这些说起来平常,但是要办成一件事,要达到一种水平,还就靠老老实实,踏实肯下功夫。水平,有时体现的是一种业务标准,一种敬业精神,就这么简单。都说观众不好伺候,其实观众很宽容,你只要态度好,是想好好做,观众就能领会,就能接受。

                                                                     

《快乐戏园》

《快乐戏园》

如今的《快乐戏园》定位在少年儿童演唱戏曲片段上,以综艺晚会形式拍摄制作。综艺晚会一般给人的感觉就是绚烂夺目,节目多样。而我们的节目并非如此,还是以突出特色为主。在此档节目策划初期,一些人提出要在节目中加魔术、杂技、歌曲、小品等等,这对于喜爱戏曲的我无疑是种折磨,收视群体是否能够接受?如果是为了争取新的收视群,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能?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编导的疑问。如何解读栏目定位?如何拍摄观众真正爱看的节目?这些都是促使我去思考的方面。我必须遵从这个栏目的要求,但是我尽可能地在我推荐的节目中保留戏曲,原因就是设想自己是一个戏迷,是想看魔术杂技,还是想听戏?扪心自问,我选择后者。在我负责制作的节目中,力求多体现戏曲,其它艺术形式并存。

 观众定位

    所有的戏曲栏目,对观众定位还要更明确。建议大家认真考虑吸引、培养新观众、新戏迷的问题。这是一个战略定位,不是可左可右、模棱两可的。如果戏曲没有了群众基础,就会走入衰败。老戏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水平。审美习惯是可以改变和培养的,年轻的、新的观众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关键是电视人必须先有这个觉悟,有这个高度,肯下这个功夫。《快乐戏园》最大的一个长远效益就是定位在青少年,这无疑是培养和促进了一批年轻的观众群体,也对戏曲的繁荣、流传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现在,学习戏曲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们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有了这样的展示窗口,会鼓励更多人来加入这个继承传统艺术的大队伍,长远来看,这些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审美习惯也在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

经过这些年的总结,我发现戏曲观众的欣赏习惯可以归纳为三点:之一:看“重点”, 每出大戏都有重点场次,重点场次又有重点段落、重点技巧。特别是传统的保留剧目,都有核心的唱段、念段、舞段,成为该剧的艺术“卖点”,这些重点就是吸引观众的地方;之二:听“熟曲”,所谓熟曲,就是观众反复听过的,耳熟能详。一般观众是在欣赏熟悉的曲子和唱段时更有兴趣,熟曲听多了,赏析说透了,就可提高戏迷鉴赏水平;之三:“看演员”,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演员是票房的号召力。一出戏,各人有各人的演法,戏曲演员和剧目的关系是双重的,与其说是演员表演了剧目,不如说是演员以剧目为载体,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所以在此建议认真做一个受众调查,了解一下各种观众的需求。真正尊重观众,把观众定位做得更细,为进一步提高收视率做扎实的基础工作。

 内容定位

    因为种种原因决定一个栏目的存留,如收视率的考核等,这也影响了节目内容的选择。是选择综艺歌曲、小品,还是选择经典传统路线?选戏曲传统剧目还是兼顾各类新戏?侧重流派介绍还是兼顾文学意境的欣赏?这与文化定位、审美风格定位等方面的考虑密切相关。雅还是俗?深还是浅?时尚还是传统?原汁原味还是与时共进?比如:提到“传统”,是不是就等于“陈旧”?说“民族特色”是不是就意味着“土气”、“俗气”?所有事物都是辨证的,相互关联的,并非截然对立的。传统不等于陈旧,民族化也不等于低俗。今天的电视戏曲一定还得立足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雅俗共赏,不能媚俗。不能被观众的审美水平牵着鼻子 走,不能被收视率牵着鼻子走。艺术一定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

 舞台化妆

    舞台上戏曲的服装、化妆非常艳丽,表演夸张。电视可以通过镜头把细微的表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浓艳的舞台妆就不适合了。所以电视戏曲妆一定要清淡,导演应该在拍摄前有意识地提醒演员化妆要区别于舞台的颜色。如脸颊红底色不可太浓,眼窝里的红可以局部艳丽,颜色要有层次,否则画面中的人脸会显得臃肿,有种脏的感觉,既不美,也不清秀。

 影棚拍摄

    舞台调度很重要,因为剧目原有调度很多不适合在棚里展现。导演一定要及时与演员沟通,进行改编。比如我拍评剧《山花》中,有四个红军舞红旗的场面。舞台表演是全场灭光,主演在一束追光中,其他四个人悄悄上场,等灯光全亮时,从天幕上徐徐降下一面大红旗,四人马上从藏身的地方站起来,展开手中的红旗,开始舞蹈。我们拍摄没有这个条件,就需要安排一个上场,在现场我就要求这四名红旗手在主演抖红旗的时候,从镜头前拉展红旗上场。红旗占满整个屏幕,随后他们一直走到主要表演区。这样处理,一是解决了出场的困难,二是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所以,戏曲电视导演需要懂戏,而后才能有合理的创造。同时现场的思维要敏捷,能善于处理和创造不同的舞台情景和调度。

 镜头运用

    戏曲板式多样,表演分唱念做打舞,镜头运用就要根据每个唱段的特点来安排合适的镜头。比如一个慢板,行腔长,动作少,就可以选择一些运动镜头,移动或者推进拉开,镜头行进节奏与唱腔节奏保持一致,不能太快,动态镜头与静的人物结合起来,丰富了画面。比如快板,节奏明快,情绪激昂,使用长镜头较好,可以保持演员情绪和镜头情绪,不因为切换镜头而破坏了欣赏的连贯性。动作、念白、武打都有其镜头规律 ,必须结合片段设计而后再慎重使用镜头,否则就会漏掉演员的表演。比如做动作时如果使用了近景,就会失掉演员腰腿部的形体,观众就会有欣赏缺憾,演员也不会满意。所以电视戏曲导演需要掌握戏曲和影视两方面的知识。

京剧名家刘秀荣曾来做节目,当年她已是六十几岁的老太太,但是我们拍摄出来的她宛如三四十岁的美妇人,可想而知她的喜悦与激动,连说没想到,后来与我们成为了朋友,也喜欢来我们栏目做客。还有一位来自台湾的京剧名家魏海敏,当年她是比较年轻的,四十岁左右,当初拍摄《黛玉葬花》片段,由郭维钧老师负责灯光,细致、出色的布光令她惊喜不已,激动的她竟与郭老师相拥而泣,对郭老师的敬业表达了她最真挚的感谢,此后也常常邀请我们前去观赏她的演出。灯光在《名段欣赏》的拍摄中是灵魂的创作,同时也是二度创作,因为《名段欣赏》是先搭景而后再布光。可以说灯光的创作有了骨架、有了灵魂,一个美轮美奂的画面就成功了一半。实施创作构想的过程就是使作品有血有肉的过程。古人云:“故善画者,意在笔先。宁可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笔不到,不到既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由此可见设计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这也强调了设计与实施的关系。此点同样也适用于美术布景的创作。我们所拍摄的每一个戏曲片段场景,都是根据原有剧本的规定情景再构思创作的,美术也是一个成功的戏曲片拍摄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创作。戏曲中虚与实的结合运用,能够真正体现一个创作者的水平。我的创作理念借用庄子说的一句话:“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可以说这是我追求的最高意境,也是需要终身去领悟的艺术追求。                                   

名段欣赏

如今我们的节目基本以晚会形式为主,虽然很少接触到专业演员,但是面对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幸事。经过几年的选题拍摄,我发现还真有一些好苗子,而且因为我们的拍摄,带给了他们更大的学戏动力,家长的支持度也在增强,这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据我所了解,现在北京、江苏、山东、沈阳、安徽、浙江等地,小学里学习戏曲的特色课程都开展得积极良好,很多孩子在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能够演唱得那么好,着实出乎我的预料。少年儿童是未来的希望,绚丽多彩的舞台将带给他们自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人的话能带给我们启迪和警戒,与大家共勉。

 (本文作者:新影戏曲节目部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