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遇见
——电视纪录片《异乡·驿客》创作杂谈
文/李亭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6日 15:30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缘起 

    偌大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嘈杂和繁华, 这里是一些人的家乡,这里又是另一些人漂流栖息的地方。 第一次想到做这样一档节目,便是看到了身边很多北漂的同 事,他们从自己的家乡来到了这座城市,在这里生活、工 作、恋爱、结婚,有的选择了回去,有的最终留了下来,于 是,我们有了“异乡人”这个概念。 

在大量搜集选题的时候,外国人这个群体脱颖而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在离开自己的国家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他们努力地融入这个陌生的国家,感受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又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在不断探讨和策划中,我们想起了郑晓龙执导的《刮痧》,影片通过刮痧这种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医治疗手段,在美国引发的一场官司,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和矛盾。这样两种文化的相遇激发了我们的灵感,“异乡”便是远离故乡的地方,“驿客”则是停留在他乡的漂泊人。我们希望这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又有中西方文化相遇的系列片,在这样的思考下,《异乡·驿客》应运而生。

本文作者李亭

本文作者李亭

概念

    二十多年前,我们热议的还是“北京人在纽约”,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时至今天我们会热议“外国人在中国”。据调查,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有几十万人,北京的望京成了名副其实的“韩国城”,浙江的义乌是非洲人和中东人眼中的生意宝地,上海更是很多外籍人士来华的首选之地。

《异乡·驿客》最初的定位就是拍摄在中国的外国人,每集三十分钟,按季播出,一季五集。每一集选择一个人物,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有文化的遇见。在这中间我们没有选择名人,而是选择了一批普通的外国人,我们希望从他们不同的经历、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一座城市变得多元,变得灵动,而从他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解读中,也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插图

要求

    纪录片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人物纪录片通过生活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把真实的世界呈现出来。在《异乡·驿客》的制作中,我们要求导演和摄影始终牢记着两个字——记录。我们用镜头捕捉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呈现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努力与奋斗、他们的成功与失望、他们的悲欢与离合。这只是一些普通人的小故事,虽然仅仅是一个小点,但却投射一个世界的生活现实。

    例如,选题《皇城中的舞者》,乐茹——一个俄罗斯女孩,从小喜欢跳舞,舞蹈从爱好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通过和乐茹的聊天,我们了解到这个女孩来中国的初衷、遇到的困难、面临的选择和坚持的信念。通过这样的记录,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我们看到了同一个时期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状态,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纳方式,就像乐茹所说:“中国是如此的平静,国人是如此的友善。没有人因为我不会说中文而嘲笑我,所有人都希望能帮助我、理解我。这些美好的经历让我决尝试着继续在这生活。”在现今的社会,我们更渴望这种真实的交流,我们把它呈现出来,这才是纪录片,传递的是真诚。

难点

    做一档有文化气息的人物纪录片 ,如何把握片子的 “魂”是最大的难点。首先,我们要对拍摄对象进行认真详细的研究,比如人物性格、人物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与时代的关系等等。同时,我们始终强调,这样一档节目,不是拍到什么算什么,不是有什么就拍什么,拍摄一定要有目的性。我们所展示的内容,必须要给 观众和当下的人们带来思考和启迪。

《异乡·驿客》是一个小成本的节目,在整体制作上没有大的资金投入,所以我们把片子的重点放在了“魂”上,用中西方文化的相遇来呈现人物的个性。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有很多的共性,比如语言的问题、融入的问题,如果仅仅表现这些人所共知的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拍摄共性的东西并 不是人物纪录片的本质属性,除了共性外,每个人都有特别的个性,如果这种个性又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着某种必然 的联系,那么这样的片子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抓住这样的个性,并把它放大,便能给人更多的思考。

选题《寻找宫保鸡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Will是一 个久居北京的英国人,不仅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而且对北京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相当熟悉。除了黄头发蓝眼睛, 他几乎和胡同里那些街坊没有什么两样。Will是个很出色的西餐厨师,他烧制的欧洲菜不仅口感纯正,而且相当地道。 然而,欧洲菜和中国菜的烹饪工艺毕竟有着很大差异,有差异才有了他学做中国菜的兴趣,于是,他喜欢上了与英国不 同的饮食文化,并油然而生了一种追根溯源的情结,寻找宫保鸡丁也就随之成了他的一个梦想。

在中国的外国人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都有,拍摄什么样的人是一部片子成功的关键,也是比较困难的选择。从节目的定位来看,《异乡·驿客》把收视群体圈定在受过高等教育、追求艺术感的一部分人。我们表现的虽然是一群普通外国人的异乡生活,但所传递的内涵却是中西方文化的相遇,所以在人物的选择上,我们除了考虑个性、国籍、职业等因素外,还更多地关注了拍摄人物与当下时代的关系以及人物故事背后的文化色彩。这些人通常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并具有一定典型的意义和代表性。比如寻找宫保鸡丁的Will、在北京推广摇摆舞的乐茹、在中国学习武术的凌远、拍摄中国乡村的威龙,他们更像是文化的使者,呈现了时代、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

风格

    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它兼有认知和娱乐的功能。而人物纪录片以记录人为主,反映人看待生活的视角和感悟,好的人物纪录片可以给受众以启示和享受。

《异乡·驿客》的风格定位在纪实跟拍的拍摄方式,以线性的叙事结构,紧密围绕着中心事件或中心话题展开叙事。我们要求节目除了风格时尚、色调鲜明、节奏轻快外, 还要具有时代感,有意识地关注时代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沿,感受时代的气息,迎合时代的趋势。

例如选题《捷克人在胡同里的慢生活》,在快速发展和日渐浮躁的中国社会中,两个来自捷克的小伙儿为了寻找安静、祥和的精神家园,以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守护着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他们在守护的同时也试图把多种文化进行交融,从中去寻找一个踏实、安静、祥和、舒缓的心灵可以依靠并最终可以皈依的地方。就像M所说,等我们上了 年纪就会怀念我们上辈人的传统缓慢生活,这也许是我们每 个人都在试图去寻找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皈依的所在。

有人说,一部好的片子看的时候轻松,看完后会有思考,这也是《异乡·驿客》所追求的风格和目标。

思考

    如今,《异乡·驿客》已经播出三季了,有成功也有不 足,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与改进。

普通人的故事往往平淡且雷同,节目制作的周期有限,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完成纪录片所要求的过程。无法 深入便不会有深度,把人物纪录片当成了生活的流水账,便丧失了纪录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毕竟“真实”只是纪录片的第一步,只有上升到思考和审美的高度,才能给观众留下 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一直努力在人物平常的生活和 工作中,寻找到不平常的元素,通过矛盾和冲突、细节和内容,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斗争,使片子不流于平淡。

而中西方文化的遇见 ,始终是 《异乡·驿客 》的关注点,未来我们还会拍摄在国外的中国人,力求更加全面地展示中西方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现实交流。

 

 

(本文作者:《异乡·驿客》制片人)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