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满阳光的记忆
——《永远的雷锋》创作手记
历史节目部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30日 17:1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永远的雷锋》摄制组合影

《永远的雷锋》摄制组合影 

201232日晚,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历史节目部创作的纪录片《永远的雷锋》(第一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据统计,当天观看这部纪录片的人数达到了一亿四千万,收视率达到百分之三点一。几天之内收到来自各级领导和各方观众的反馈。中宣部领导给予《永远的雷锋》“三有”评价:有新意、有特点、有时代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高度评价该片:“片子还原了真实雷锋,以平民视角、以年轻人视角看当年的雷锋。不高、大、全,不凭空拔高。对今后制作同类型节目是很好的启发。”

然而,不为观众所知的是,这部时长为43分钟的纪录片从策划到播出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一个月中,片子的整体结构和时长还历经了数次修改与变动。它的诞生,凝结了中央新影集团上上下下三十余人的辛勤汗水。为观众,也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留下了一段关于雷锋、关于我们自己的洒满阳光的记忆。

 

高峰总裁亲自督战

 

2012年春节刚刚过去,过年的慵懒气氛还未曾消散。中央新影集团历史节目部就接到了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总裁高峰下达的紧急任务:制作一部以雷锋为题材的专题纪录片,并在35日“学雷锋纪念日”前后播出。而此时距离预定播出日期只剩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历史节目部主任王燕立刻组织人员投入工作。

 

《永远的雷锋》摄制组看样片

《永远的雷锋》摄制组看样片

在《永远的雷锋》制作过程中,高峰副台长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多次为导演组出谋划策,不时询问片子的制作进度。215日一早,导演组将初稿交予高峰副台长审看,仅仅不到一个小时,导演组就收到了审看意见。225日,在一整天都有会议要进行的情况下,为了不耽误编导组进度,高峰副台长连夜对第一版片子进行了审看,并在第一时间将意见反馈给编导组。

229晚,中央电视台五位台长一起对修改过的片子进行审查。审看完成后,摄制组接到高峰副台长紧急指示:播出日期由原定的34日提前至32日,节目要进行调整并加入新的内容,时长由50分钟缩减至43分钟,此时距离节目播出只有两天时间。编导组连夜对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高峰副台长也在深夜148分为编导组发来解说词与修改建议。32日中午播出带入库前,高峰副台长发来短信询问片中字幕及解说等细节问题的修改情况。

在《永远的雷锋》制作过程中,摄制组始终感受到来自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这也让编导组明确节目的重要性,感受到纪录片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32日节目播出后,高峰副台长给摄制组发来了短信:“祝贺播映成功,你们辛苦啦!”

 

调动中央新影集团各部门之能量

 

258日,编导组连续进行了三天的策划会,确定出节目大致框架,需要采访、拍摄的人物、地点,并迅速组织了一支二十余人的摄制组。接到任务的摄像、灯光、整备等人员紧急受命,于当天下午两点来到历史节目部举行出发前的集体会议,就拍摄中如何达成片子的统一风格以及人员安排分配进行了探讨交流。

 

编导赵燕(右)与嘉宾陈广生.jpg

编导刘颖颖与嘉宾石素琴.jpg

《永远的雷锋》编导采访嘉宾

《永远的雷锋》编导采访嘉宾

讨论最终决定将摄制组分为四路:编导齐葳、王玮留守北京,齐葳带领摄像段聪、灯光王冀豫、摄像助理李海龙负责北京部分的采访拍摄;王玮负责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执行总导演赵燕带领摄像佟旭、灯光刘瑞和、摄像助理刘笑辰前往沈阳、抚顺,主要负责雷锋部队、战友的拍摄;编导刘颖颖带领摄像彭武华、灯光李志江、摄像助理卫德隆前往辽阳、鞍山,拍摄雷锋在鞍钢、雷锋工友的采访;编导晨宵宵与摄像何雄鹰、灯光颜财兴、摄像助理鄂雷负责雷锋故乡湖南的拍摄。

29凌晨5点,前往外地的三路摄制组共12人已经装车完毕,奔赴各自的目的地。中午到达后,三组人员无一例外,全部都在经过短暂休整后,于当天下午开始了各自的采访拍摄。

在仅仅六天的拍摄时间中,三个摄制组每天的拍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不仅时间短,任务重,还要克服当地严峻的天气条件。东北自不用说,室外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为摄制组的户外拍摄设置了重重障碍。而湖南阴冷潮湿的天气,也让摄制组中几位地道的北方人叫苦不迭。但摄制组人员克服困难,迅速保质地完成了拍摄工作,为后期编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后方,北京团队的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搜集资料、采访、组织策划会、撰写节目大纲……各个摄制组每晚都对当天的工作进行电话沟通、梳理,查缺补漏,并为后方团队撰写初稿提供线索和具体人物、故事。

229日晚10点接到台里下达的将原来50分钟的节目改为43分钟的任务后,编导组立刻拨通了后期制作人员吴迪的电话,他很快从通州的家中赶来对节目进行缩编。录音师孟建伟、技术支持安娜,都在各自机房待命,连续两天在机房从晚上八点工作到第二天上午。

除了前、后期制作人员,为保证播出带的安全,司机班在32日上午,便安排有数十年驾车经验的任凯师傅开车等在东楼机房下,载着由两位编导共同护送的播出带,快速安全地抵达中央电视台,保证了节目的顺利播出。

在如此短暂的制作周期之内,《永远的雷锋》能够顺利播出,并受到观众和各级领导的众多好评,是中央新影集团各部门、各工种通力合作的结果。在这一次工作中,大家也充分发挥了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展现出一支多年从事纪录片制作队伍的职业素质。

 

倾历史节目部全部门之力

 

201223,还在云南老家过春节的编导刘颖颖接到了历史节目部主任王燕的电话,第二天就紧急回京。并于25日上午十点到部门参加摄制组成立后的第一次讨论会。

同时加入摄制组的还有赵燕、晨宵宵、王玮三人。执行总导演赵燕已经于前一天通过电话与各位编导提前进行了沟通,并为每个人安排了不同的资料搜集工作,大家有备而来。在王燕主任的带领下对片子的结构、内容、视角进行了探讨,并达成了初步的统一。

26早上9点,第二次策划会开始,编导组对前一天讨论的初步结果进行细化。下午,王燕主任、执行总导演赵燕与雷锋基金会的负责人对节目进行了细节性商讨,吸取了多年研究雷锋的专家提出的意见,并敲定了具体合作方式。

279点,前期会议继续举行,编导、撰稿齐葳加入。编导组成员通过分工,迅速地列出了需要采访的嘉宾名单、所需拍摄的地点、内容。下午,编导组集体前往雷锋基金会,与研究雷锋的老专家华东方进行沟通,确定了采访嘉宾所在的具体地点,具体事迹,并在当时,就通过基金会负责人华东方与其中的几位关键嘉宾取得了联系,提前进行了沟通联络。

29,三组奔赴外地的编导几乎同时出发,前往各自目的地。而就在当天,历史节目部办公室也异常热闹。部门主任王燕组织齐葳、叶晶、王欣、李辉、路佳、赵一楠等编导、摄像开会讨论,分别从表现内容、叙述方式、镜头表现等多方面为这部纪录片献言献策。激烈的讨论从早上九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五点半。齐葳将一天的讨论结果整理成文稿,在第一时间发给了正在外地拍摄的三个摄制组以供参考。

2149点,编导齐葳已在机房,从凌晨四点开始,埋头苦干完成了《永远的雷锋》第一稿。晚上11点,三个摄制组全部回到北京,从机场直接奔赴机房,此时,编导王玮已与扒词人员等候在机房中,连夜对拍摄的素材进行了扒词、采集。而其余的编导则连夜开会交流拍摄内容,并于第二天凌晨四点完成初稿,交予高峰台长审看。

215,编导组进入机房开始后期编辑工作,同时一队摄制组在北京继续进行拍摄采访工作,随时补拍需要的镜头并立刻送往机房编辑。编导助理高山也加入摄制组,为节目制作、修改以及与新闻频道的沟通等诸多繁杂工作提供保障。编导组成员几乎每天都在机房工作到凌晨3点。在此期间,所有编导都陆续出现严重感冒的症状,编导刘颖颖甚至发起了高烧,但在休息两天后,她又立刻回到机房,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经过十天的奋战,编导组在225日完成了第一版编辑并在当天交高峰台长审看。

229,在接到五位台长下达的将原本50分钟的纪录片改为43分钟的命令后,编导组所有成员在王燕主任的亲自带领下连续战斗48小时,快速地对节目进行了修改润色,在32日中午12点,将播出带准时送达台里,保证了节目的顺利播出。

除了战斗在一线的编导,在这一次“战役”中,历史节目部倾尽了全组之力,无论是否身在《永远的雷锋》摄制组,大家都充分发挥了“螺丝钉精神”,被安排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发光发亮。身为编导的李辉在雷锋摄制组里,担任起了统筹与制片的工作,组织口琴乐队、童声合唱团为片子录制插曲;联系音乐制作、调色公司;买水果慰问生病中的编导等等,这次“战役”之所以能够成功,团队力量、集体力量功不可没。

 

新影集团丰富历史资料之保障

 

雷锋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详,他的照片与资料则是全部公开的,我们能采访到的嘉宾其他节目也同样可以采访到,雷锋生前也没有留下任何活动影像资料,如何能够令我们的节目与众不同,就成为编导组思考的问题。

 

《永远的雷锋》剧照

《永远的雷锋》剧照

最终,编导组还是决定发挥中央新影集团的优势——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编导搜集大量历史资料,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鞍钢、部队和农业等方面的资料,正是这些记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真实影像,才使得《永远的雷锋》这部纪录片充满了真实感与现场感,令人身临其境,更容易让人信服。

同时,在这部片子中,编导组更多地采用了年轻人的视角及叙事方式,用当下观众可以接受的叙述方法来重新解构黑白影像资料,再加上亲历者的访谈,力争让观众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选择。

回看这一场关于雷锋的“战役”,虽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历史节目部,甚至整个新影集团的通力配合,让编导组所有成员为之感慨。

纪录片的创作,编导的个性十分重要,而在这次集体协作中,每一位成员都尽可能地在自我意识与团队协作中寻找平衡。发挥各自特长、倾听不同意见、相互关心支撑,或许是我们在短短一个月中完成这次重要任务的关键所在。

《永远的雷锋》制作周期之短、任务之重在我们此前的创作过程中几乎从未有过,对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是一次尝试、学习的机会;而历史节目部作为一个创作团体,也是一次锻炼队伍协作能力的机会。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拧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能量。这不仅使得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为中央新影集团争得了荣誉,也使得每个人都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所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这次拍摄制作过程无论从创作层面还是从操作方式,都是对纪录片创作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而探索永无止境。

 

(本文作者:新影历史节目部《永远的雷锋》编导组)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