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的回声
——文献片《邓小平遗物故事》创作谈
文/路佳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6日 11:22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路佳

  本文作者路佳

    《邓小平遗物故事》选取了邓小平生前留下的二十件遗物,这些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遗物,成功地展现着伟人的风范,既有他平凡的一面,也有他扭转时局的强大气魄。他的人生抉择、命运起伏,国家命运、历史进程都与这些看似毫无生机的遗物联系在了一起。在讲述这些人与物的故事同时,冷冰冰的历史遗物有了呼吸,枯燥的历史也变得生动有趣。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创作。以往的历史文献片往往因其宏大的视角和全景式的记录而为人们所诟病。人们认为其缺少动人的故事和闪亮的细节,看后也总是难以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无论主题如何的宏大,观众的审美趣味发生怎样的变化,“感性显现”应该始终是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表现任何一个主题,“人”都是其中的关键点,它需要创作者下功夫去寻找这个人物的故事。《邓小平遗物故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出了这一题材的当代性,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生活”,而现实生活则是未来的“历史”。今天我们再次解读邓小平和他所经历的时代,我们深入历史、感知历史,从而获得了“史实”和人物真实深厚的情感。

 

触及历史,关注时代

 

        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从历史的必然性角度把握当前政治,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历史观。我们既要尊重历史,更要关注现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积累了大量邓小平生前的视频资料,使我们能对《邓小平遗物故事》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我们触及到了每一段邓小平故事的最深邃之处,通过遗物的切入,故事慢慢展开,可以清晰地俯瞰着每一个事件诞生前后的历史大背景。而对于故事本身,我们则采用了集中完整、紧凑凝练的艺术形式,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与当前的时代紧密结合,为受众展示了一段看得见的历史,塑造出一座摸得着的丰碑,给观众以心灵上的震撼。

 

98-1114302副本.jpg 

亲历讲述,钩沉历史

 

       在文献片中,亲历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见到的或者听到的事件,来印证或者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从而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邓小平遗物故事》中,我们采访了近百位邓小平的亲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知情者,正是有了这些亲历者对历史的钩沉,才让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更加灵动感人。

 

感悟现实,观照历史

 

       《邓小平遗物故事》在叙事上比较明显的特色就是历史与现实遥相呼应。每一集都是从遗物切入,从当下讲述,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提炼了主题,这种叙事方式加强了片子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在片中,有多个故事都直接与现实结合起来,目的便是让人们从历史回忆中思考现实,站在现实的高度去观照历史。例如《轮椅》一集,片子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开始,这里不是普通的纪念馆,邓小平大部分遗物都保存在这里,所以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容量,也变成了历史和现实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我们的镜头从纪念馆中保存的轮椅这件遗物拉开,把观众渐渐带入了一个充满着风云变幻的历史隧道,让人们慢慢地品味历史,思索现实。

 

强化叙事,张扬视觉

   

文献片的叙事就像捡拾着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用完美的串联方式,让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得以真实还原。《邓小平遗物故事》中,我们多处使用了不着痕迹的时空转换,抓住现实中留存的历史碎片,挖掘其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使文献纪录片的叙事显得平滑自然。在所有的电视题材中,文献片的画面语言是最难的。文献片想表现的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和环境都已经随着时代的沧桑变幻而改变或不复存在,但是考虑到历史的真实性,这些画面又不能像艺术片那样去虚构杜撰。在《邓小平遗物故事》中,我们多次亲临故事的发生地,力求拍摄到历史的真实一面,即使变化,我们也要真实记录,因为这些变化也有着时代发展的痕迹,也是对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我们尊重历史,并且把历史中最生动、感人的部分予以具象并放大,揭示出隐藏在历史背后最鲜活的故事,同时,我们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通过邓小平的思维、举措、情感等生动细节,把每一件遗物背后故事的意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纵然有关邓小平的文献片已颇丰厚,但是我们相信《邓小平遗物故事》也会在文献片的领域里留存一笔。

 

(本文作者:《邓小平遗物故事》总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