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熟悉的陌生人”
——浅析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遗物故事》
文/温艺钧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6日 11:2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温艺钧

本文作者温艺钧

        邓小平作为改变了中国历史命运的一位伟人,是中国人熟悉和敬重的人物。而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有关他生平的题材也已经被重复过多次,如1997年播出的十二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2004年播出的六集文献纪录片《百年小平》和十集文献纪录片《小平十章》等等。过于熟悉的人物和重复率极高的题材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这便是摆在《邓小平遗物故事》编导面前的最大难题。如何化熟悉为陌生?如何让老题材焕发新意味?成为创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八个月的反复摸索和锤炼,本片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避免概述生平的传统结构,从遗物切入成就了本片的独特视角。本片每集都是以邓小平的一件遗物来引入,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不同以往的创新之处。每件遗物都是一段历史的佐证,每件遗物都可引我们一窥主人公的某个侧面。观众通常对伟人生平、重大历史了如指掌,然而对他的日常所为的细枝末节却知之甚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经济建设三步走”……经由邓小平做出的重大国策人尽皆知,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亲笔拟就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提纲、陪伴他一路“南巡”的夹克衫、与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交往之礼……邓小平高瞻远瞩、挥斥方遒;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对香烟和桥牌的爱好、给中央的信背后的舐犊情深、生日礼物中饱含的夫妻情重……本片正是从这些不为人所熟知的细节入手,结合宏大历史背景讲述跌宕起伏的人物故事,旨在带领观众从视听感官到心理感受经历一场充满新奇的探索之旅。

本片大量吸收了对邓小平研究的最新成果,真实性和思想性进一步提升。从遗物入手,而遗物本身也是文物,新文物的发掘造就了本片许多亮点。如《老照片》这集的核心遗物:一张由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赠送给邓小平的合影照片,是在邓家人重新发现后不久提供给制作团队的。而邓小平夫妇对这张照片的珍视程度,再次证明了周恩来与邓小平两位伟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绝不仅是革命斗争所需要的团结一致,更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相交莫逆;而在《生日礼物》中首次展示了邓小平在第三次被打倒后写给在医院养病的卓琳的信,真实揭示出这位世纪伟人铁骨柔情的一面。

 

98-1116491副本.jpg

       大量文献资料、史料的引用和解读是本片追求客观真实再现伟人风采的一大助力。如《一组批示》中邓小平为促成高考恢复所批复的诸多文件、《给中央的信》中邓小平为解决子女问题写给中央的数封信函、《贺卡》中用心展示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各种批示中最常用的词是“不能拖延”、“不可拖延”、“不宜拖延”……另外,本片还披露了一些同类纪录片中从未详述过的历史真相,如《讲话提纲》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已经扭转中国命运的重要时刻;《成败之鉴》则讲述了邓小平在大陆与台湾两岸阻隔、交流不畅的情况下,如何积极与陈立夫、蒋经国等国民党高层取得联系,经由长期不懈地沟通终于促成两岸关系解冻……

       文献纪录片依托史料,通过镜头和影像,记录时代变迁和追寻文化历史,制作过程也是写史的过程。必须真实,也必须有立场有深度,随着社会发展反映时代律动,而不断吸收文献历史研究精华是它创新的必要因素,同时也是它必须承载的使命。《邓小平遗物故事》整体叙事以情动人,着力展现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令本片在人物塑造上更加立体。节目从遗物角度切入,而遗物中又多以日常用品为主,使得本片自然而然地更倾向展现伟人的情感,这最终形成了本片贯穿始终的独特“情致”:《老照片》中的战友情、《生日礼物》中的夫妻情、《给中央的信》中的父子情……即使是反映重大历史背景的《红旗车》(军事改革)、《鸭舌帽》(开发上海)、《火箭模型》(科技发展)、《访美》(中美关系正常化)……也着重表现了邓小平的军人情结、对发展经济和科技的热切、对他国的友好态度。一边是杀伐决断,一边是深情厚谊;一边是政坛风云,一边是情思悠悠。两种极致的情绪造就本片极具张力的叙事结构与表现风格,观之在形式和内容上似有一种特殊的质感,在美学上达成一种矛盾构筑的和谐之美。

       另外,与从前各部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对比,本片大量引用了邓小平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同期声,这虽然是纪录片惯常使用的手段方式,但在二十集体量中反复使用同一手段便使之成为一种特色;而与引用同期声这种传统方式相反的是后期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带给本片质量更大的提升空间,前期采用高清设备摄录,后期运用日新月异的编辑软件呈现更加清晰和唯美的视觉效果,这也是电视发展赋予本片的必然结果。

       总之,《邓小平遗物故事》是对领袖题材的文献纪录片的一次有益尝试,尝试将原先惯于“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有血肉,却又不“为平凡而平凡”,而是在平凡中发掘意味。“熟悉的陌生人”,便是让观众在与“主人公”这种若即若离的“对视”中获得最完美的观影体验。

 

(本文作者:纪录片《邓小平遗物故事》分集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