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中国好军人
文/陈光忠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4日 15:40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陈光忠

本文作者陈光忠

又见秦基伟将军

 

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时间就是历史。我们记录历史,历史也在记录我们。

时空的“蒙太奇”会将自己的往事与今天的生活组接成偶然与必然叠印的画面。

回放1984101日的镜头。

我和潘星在新影制作反映国庆35周年的大型纪录片《我与祖国共命运》。总摄影师是李振羽,几十位摄影师分布天安门广场的各个角度。

我们用胶片记录了邓小平在阅兵车上接受秦基伟敬礼的情景。

“报告军委主席:庆祝建国35周年,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阅兵总指挥——秦基伟。”

声如洪钟,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我第一次看到久闻大名的秦基伟将军。

他那英姿勃发的亮相,深深地烙印在我心目中。

这一天,展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大阵势。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种战术性导弹和战略性洲际导弹。

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亮剑”。

瞬间的记录,已成为永恒的经典画面了。

佛家常言缘分。

我相信世间会有缘分的天意和巧合的。

我这个已退伍多年的纪录片人,在三十年后的2014年底,有缘看到中央新影集团用数字化制作献给秦基伟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录片《秦基伟》。我倍感亲切和感动。

 

以人物个性为核心,打破应景性和配合性的模式

 

编导沈芳继《回望硝烟》《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之后,又和她的团队精心制作、隆重推出了六集纪录片《秦基伟》。

秦基伟具有老一代红军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共性,但也有着属于他“这一个”独特的个性和戎马一生的独特经历。

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有特色、有创意的作品。

秦基伟是富有传奇色彩和有故事的人:

一个普通山区的贫苦农家子弟,一个13岁扛着一杆梭镖闹革命的少年,怎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将军,成为共和国的国防部长?

一个自幼缺失文化教育的穷孩子,怎么在血与火的熔炉中铸造出具有治国安邦的文韬武略的现代军人?怎么培养出压倒一切强敌的霸气和不畏牺牲的浩然正气?

……

《秦基伟》真实而真诚的艺术表述引人入胜。

它摆脱了应景性的求全和锦上添花的“高大上”的思维方式,以对历史的敬畏为基石,以人物个性为核心,结合历史风云的关键节点,深入开掘并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地反映足以影响他人生的“几大步”的经历,显现他的人格魅力和灵魂深处的核心价值观。

作品清醒地跳出了“配合型”的模式和急功近利的短期效应,而是着眼于现实的思考和长远的精神引领和传承。

 

《秦基伟》的特色在于真实地还原人物的天性、个性、血性和党性,还原跌宕起伏的历史真相,还原人物的所思所为,还原人物的真情实感。让历史人物依然活在当下,活在当代,活在未来。

 

光荣绽放背后的苦难与悲壮

 

我们粗线条地梳理一下秦基伟的简历,就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是走出大别山的普通农家孩子,是11岁就父母双亡的孤儿,13岁就扛着一杆梭镖参加了血雨腥风的黄麻起义;

16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岁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成为红四方面军警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23岁的他和赖际发同志在太行山共同创建了“秦赖支队”,他还担任了纵队司令员,开辟了敌后根据

地。打日本鬼子,铲除汉奸,被处决的汉奸尸体上都留下八路军“秦赖支队”的字条,让敌伪闻风丧胆。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司令员和人民解放军第15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转战十一个省,在浴血奋战中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抗美援朝期间,他主动请缨,亲率志愿军15军血战上甘岭,顶住了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最残酷、最猛烈、最疯狂的狂轰滥炸和地面上的火力攻击,让上甘岭变成“联合国

军”的“伤心岭”。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军人坚不可摧的骨与魂。

他是1981年华北大演习、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的总指挥;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任国防部部长;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而《秦基伟》的成功在于没有停留在光荣绽放的履历层面上,没有简单化地评功摆好,而是真实地揭示经历背后那些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苦难与惨烈、死亡与重生、光荣与梦想的故事。

 

情重如山

 

秦基伟一生经历了许多苦战、恶战和大战,负过伤,在枪林弹雨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当年那些壮怀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是难以真实再现的。我们可以在他的回忆和日记中真切地感受到他那惊人的生命承受力、耐磨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他经历并见证了共和国的壮歌、悲歌与凯歌。

他经历并见证了小米加步枪到国防现代化。

他的命运起伏同一座座山紧密相连。

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太行山、五圣山……他在那里跋涉和奋战过,附丽着生命与情感的爱恨情仇,留下了难忘的捷报和挫折。每座山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如:西路军血战祁连山,他杀出重围的惨烈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将军,他自称是老兵,他把士兵视为战友。

他难忘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每一个倒下去的都是无名英雄。

他魂牵梦绕是生死相依的战友。

他说自己是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建国后,他回到家乡大别山,回到太行山时,关心并支持家乡、故土的建设,谦卑地同父老乡亲聚叙“感恩太行山人民保护了我”“人民是靠山”。

他重返五圣山,望着上甘岭,双眼含泪、哽咽出声。他刻骨铭心的是那些生死相依的战友,那些用血肉之躯拼死坚持阵地的英雄;他从心底里默默地祝愿英魂的安息。

他是一个重情、重义、重爱的人。

他对“山”有一种别人难以理解的特别浓烈和深情的感激、感动和感慨。

秦基伟就像山,

军令如山,

责任如山,

信仰如山。

 

红色的底色、亮色与本色

 

他天性爽朗、阳光、帅气;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学,争胜好强。长期的艰难岁月和血与火的磨练,都未能销蚀和改变那股勃发的青春活力和个性。

他是豪迈而潇洒地走一回。他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相机和汽车,从此学会和喜欢上了摆弄这些“洋玩意”。他还喜欢纵情高歌,会在庆功会或同战友聚会时“秀”一下。在老红军中他是“土中出洋”了。

他既有性格刚强的一面,又有柔情如水的一面。他对战友、对乡亲、对人民充满着挚爱。

对家庭是温馨而又严厉的爱。

对家人,他“约法三章”:“一不要计较名誉地位,二不要贪钱,三不要乱搞男女关系……。”

警钟长鸣,实话实说,言传身教。

久经考验的他,是集红色基因的底色、保家卫国为人民的亮色和穿着军装的老百姓的本色与一身。

《秦基伟》用事实表现出他本真的本色。

 

向中国好军人致敬

 

《秦基伟》成功地用艺术的细节凸显人物的气质和心灵世界。

在他八十岁那年,秦基伟接受CCTV访问时说:“参加革命我是个农民子弟,从我当兵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想过当官。”“我活着干,死了算,革命到底的决心永不变。”

他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一生,经历过绝处逢生的出生入死,为人民和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从不炫耀荣誉,而是把英雄的称号放在战士们的身上。

视死而归、无私奉献的轰轰烈烈的一生,他却平淡地说“我磕磕绊绊走了半个世纪。”

发自肺腑的“磕磕绊绊”这句话,联系他雷鸣闪电般战斗的一生,这种朴实的心声最感人和征服人。

《秦基伟》真实地树立了中国好军人的形象。

生命因信仰而精彩,人格因忠诚而崇高。

我们永远向中国好军人致敬!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