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钢铁》系列报道:徐匡迪主席接受摄制组专访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6日 08:53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徐匡迪:钢铁报国  今生使命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主创人员合影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主创人员合影

徐匡迪主席

徐匡迪主席

徐匡迪主席接受采访

徐匡迪主席接受采访

525日,大型高清纪录片《大国钢铁》摄制组到访中国工程院,围绕钢铁主题和纪录片拍摄,与纪录片总顾问徐匡迪主席进行了对话。

徐匡迪,现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长等职,被授予“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勋章。徐匡迪主席是世界冶金业泰斗,见证和参与了新中国钢铁发展的重要节点。

徐匡迪主席成长于抗日战争这一艰难时期,对当时中国没有基础工业、积贫积弱的状况感受颇深,因此在1954年,徐主席带着自己的钢铁强国梦,以优异成绩考入被誉为“钢铁摇篮”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从此与中国钢铁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有一个成语叫‘手无寸铁’,一个国家连铁皮都生产不出来,怎么可能不落后,不挨打?”谈起近现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徐主席颇为动情。中国的建设离不开钢铁这个基础产业,以钢为纲,钢铁就是现代工业的粮食,这些都说明了钢铁建设的重要性。徐主席表示,一手抓钢铁生产,一手抓粮食种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钢铁现在产量是世界第一,当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节能减排、控制规模、环境保护等发达国家同样不可避免的问题。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后,整个规划做得极其优秀,基本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工厂空气质量大大优于北京市区。实践告诉我们,钢铁产业不是污染的代名词,完全可以实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任上海市长期间,徐主席对上海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也使宝钢等钢铁巨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徐主席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转型向德国、日本等世界先进技术学习,进行产业升级,上海宝钢就是当时最成功的案例。宝钢打破之前“有矿山才能炼钢”的思想禁锢,运用世界资源,与上海钢铁工业重组联合,逐步实现了技术指标向国际靠拢,成为当时的技术样板,钢铁产能也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重飞跃。

徐主席对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的“2025中国制造”、“一带一路”战略非常支持。他针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提出: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延长产业链,调整生产结构,向产业链的消费最终端发展;改良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搞多种经营,促进交叉技术的发展。徐主席特别提出,上海振华港机(现振华重工)公司,就实现了钢结构的产品升级。

作为总顾问,徐主席表示拍摄《大国钢铁》纪录片很有意义,并提出了期许和几点重要建议。他同时希望央视《大国钢铁》摄制组反映历史客观,为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创新求变提供更好的借鉴。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主创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主创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总制片人任建红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总制片人任建红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总导演王瑛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总导演王瑛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制片人王世光(左)

徐匡迪主席与《大国钢铁》制片人王世光(左)

徐匡迪主席、《大国钢铁》主创人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张明、李梅合影留念

徐匡迪主席、《大国钢铁》主创人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张明、李梅合影留念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