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创作手记:《黄葛树之念(二)》
张义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5日 14:44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黄葛树,是三峡人的根,是那么的神圣,世世代代地传承着。

很荣幸,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三峡人,只不过一直游走在北方。不论身在何方,我的根仍然是三峡的,瞬息万变的是时间,永远不变的是对家乡的情怀。

这些年以来,从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到现在的纪录片《新三峡》,我踏遍了三峡的千山万水,见证了三峡的重大变迁。

在重庆民间,对黄葛树曾经有过许多的传说。

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黄葛树下禅定四十九天,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古印度宗教梵语中“菩提”意为“觉悟”,黄葛树因此被称为菩提树,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使得菩提树广为人知。

旧时在我国西南一带,黄葛树只能在寺庙和公共场合种植,因为它能招来牛鬼蛇神,所以个人家里很少种植。重庆民间普遍种植黄葛树,是清末民初才开始的。据资料记载,清代时期重庆的黄葛树树下,围着树根都修有神龛,供路人敬香、祈祷,并把许愿的红布条抛挂在树杆上。 

现在,三峡很多地方的古老黄葛树也被人们作为精神力量的象征,予以祈祷平安和新的希望。

早在三国时期,刘备进入四川时,在中梁镇龙泉寺村种了一棵黄葛树,发了6个枝丫,分成6股树干,得名“六股树”,每股树干直径约1米,主干直径达到6米多,10多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但主干的中间部位已经朽空了,能摆一张桌子在里面吃饭喝酒。60多年前,有位地主想砍六股树的一根枝丫制作一口棺材,砍之前请一位私塾先生代写契约。先生铺开纸墨,正准备动笔,突然眼镜掉在地上,镜片被摔得粉碎。先生震惊,认为是老天在警告自己,这个契约不能写。于是保护了这棵黄葛树不受损伤。

传说的故事越多,说明人们对黄葛树的理解越发深刻。三峡移民与黄葛树的故事,也会载入历史,成为黄葛树最美最动人的传说。

下面两张照片是三峡外迁移民徐继波当时从云阳离开上船和到达上海下船时的一幕。

20008月,重庆市云阳县第一批外迁移民抵达上海崇明。这些“舍小家,为国家”而迁离故土的三峡库区移民,他们未曾想到有一天会永远离开黄葛树下的故土,许多人含着泪,手捧黄葛树苗、黄葛幼树,步步回首地登船远行。小小的一棵黄葛树,承载了移民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手捧黄葛树,第一个走下船舱的徐继波格外引人注目。而这一幕,让很多人没有想到。也正因为这一幕,感动了无数媒体记者,并引起了数十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从此,徐继波成了三峡移民中的名人。

由于气候与土壤的原因,徐继波和移民们带去的黄葛树没能适应上海的生活环境,三年后就枯萎了。

20115月,重庆市政协和一家企业组织专家到崇明岛考察,认为成龄的黄葛树移植的可能性大很多,于是挑选了三棵11年树龄的黄葛树和6吨重庆“家乡土”,用汽车运送到崇明岛,并阶段性地对黄葛树进行专业照顾,让它们适应崇明岛的气候,真正的存活下来。遗憾的是,这三棵成龄的黄葛树也不能适应上海崇明岛的生存环境,逐渐枯萎而死去。

然而,相反的是,徐继波等外迁移民已经适应了上海崇明岛的生存环境,稳稳地扎根在那里,生活得越来越好。这也证实了“树挪死,人挪活”的说法。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