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民的视角把握历史的温度
——浅析纪录片《邓小平遗物故事》
文/张兰云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10:18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张兰云

       本文作者张兰云

    二十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遗物故事》,每集由一件遗物引出一个主题,再现了邓小平传奇而跌宕的一生。该片制作历时两年多,以邓小平的遗物为载体,通过近百位亲历者和见证人的回忆,运用影视、照片、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发掘遗物背后鲜为人知和真实感人的故事,深入而全面展现了一代伟人崇高的精神风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是一个关于伟人的故事,但因为该系列节目都是从邓小平的遗物切入,从小处着眼,然后进行人物故事的讲述,在一个个充满了鲜活细节的故事背后,让观众活生生地感受到了伟人所经历的那段滚烫的历史。在平实的纪实中,又蕴藏着深刻的思想穿透力,给人以更多的启发、思考和想象。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剧照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剧照

       历史纪录片因其珍贵的影像资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已经逝去的岁月的一个个精彩瞬间,让我们在逝去的时空当中,得以窥见当时的部分原貌,这是历史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用纪录片探究历史,对某一个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回顾、审视和观照,这是大多数历史纪录片的特征。虽然这种历史是碎片化的、久远的,甚至是飘忽迷离的,但是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却让过去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如今的现实结合,让今天的观众通过历史性的碎片更真实地把握当时的历史,重温历史的温度,叙事的角度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处挖掘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从而让观众在真实的细节中把握久远的历史;另一种则是选择一个小的、平民化的切入点开始故事的讲述,暂时剥离开人物当时所处的大背景,去讲述其自身的历史,让人物鲜活的回忆和感悟再现当年的历史,使历史与现实两者合二为一。

《邓小平遗物故事》在两方面都有所表现。

 

从小处着眼,再现大人物的不平凡历史

 

       《邓小平遗物故事》选取邓小平生前的珍贵历史资料,结合当时大的历史背景,每一集通过一个遗物着手,通过亲历者的真实讲述,再现了伟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该片的成功之处,不在于用大的历史背景来展现伟人的功绩,而是从小处着眼,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展现出一个历史决策者的勇气和高远的目光,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中再现了历史的变迁。在大量的珍贵影视资料和亲历者的口述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邓小平,在众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背后,是中国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剧照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剧照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剧照

该片涉及的邓小平遗物数量非常多,讲述的遗物背后的故事也平实动人。例如,棉大衣、火箭模型、鸭舌帽等遗物,讲的是邓小平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一组批示、白衬衫、轮椅等遗物,讲的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一份讲话提纲、夹克衫等遗物,讲的是邓小平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牛仔帽、成败之鉴、一组贺卡、红旗牌检阅车等遗物,讲的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灰色棉大衣、未吸完的香烟、给中央的信等遗物,讲的是邓小平坦荡无私的博大襟怀……

较为典型的就是其中的以遗物白衬衫展开的故事。这一集故事以邓小平穿过的一件白衬衫为由头,讲述了一个关于邓小平对中国旅游事业做出的重大决策的故事。1979年夏天,邓小平穿着这件短袖白衬衫到达安徽黄山,这位75岁的老人花了三天时间徒步登上黄山,并在仔细的考察后对发展黄山的旅游做出了具体细致的指示。这次黄山行,从此开启了中国旅游行业变革之路。也正是穿着这件白衬衫,邓小平走遍大江南北,指点着中国旅游事业的改革。白衬衫只是一个小小的叙事切口,而中间故事细节的展开才是真正以小见大的关键。其中一个细节是讲邓小平对当时黄山旅游发展的具体要求,小到饭食、纪念品,甚至指示饭店的床单被罩要一天一换。这个细节无疑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正如亲历者所说,这在今天来说只是一个标配,但在当时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正是通过这些和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细节,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伟人的眼光,也是在这样切身相关的细节当中,拉近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让观众真实地触碰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触碰到了当年邓小平的深远目光。这种真实的触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充满了历史感。

 

以平民视角打破“崇高”平台

 

平民化的概念包含的是平视的理念,而它与纪实的方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1988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望长城》中,平民化叙事的纪录片拍摄制作方法已经初露端倪,平民百姓被加入到拍摄的大背景之下。此间电视栏目也开始有目的“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纪录片尝试放弃说教,尝试用平民化视角讲述个人历史,关注老百姓故事的开始。纪录片导演力图制作贴近时代和社会的纪录片,甚至采用突破常规的拍摄方法,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甚至是粗糙的镜头来记录历史,这也是当时中国电视文化在“转型期”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鲜明特征。

但是这种特征在一段时间里,在历史纪录片、尤其是文献纪录片创作中却鲜有触及。而随着纪录片制作观念的不断更新,这一创作理念也逐渐出现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即用平民化视角讲述历史人物,从而展现出历史人物身后所处的波澜壮阔的大历史。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剧照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剧照

在《邓小平遗物故事》中,出现了大量珍贵的关于邓小平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本片成功的要素之一。该片的制作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唯一一家生产新闻纪录片创作机构,一直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早在195312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就召开第一次创作会议,第一次对纪录片的创作观念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且第一次无意识地涉及到了平民化叙事的观念,即电影事业应该坚持制片工作“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方针,甚至提出了“大众化,使工农兵易于接受”的创作要求。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纪录片随着国情的发展演变,已经有了平民化叙事的雏形。虽然纪录片在这一时期存在的形式大多是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纪录片、普及科学教育的纪录片、反映少数民族的纪录片,以及“形象化的政论”式的苏联模式纪录片,但是这种平民化视角的叙事方式在那个时代已经被提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一步步地发展、完善。

如何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融入现实生活,并用平民化的视角讲述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细节的筛选和讲述方式往往成为历史片导演最需要反复斟酌的环节。如何从现代人的角度、普通人的角度去感受当时的历史,体会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具体到《邓小平遗物故事》,如何将邓小平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真实地再现?如何表现他与众不同的伟人情怀?无疑就是要让这位人物能够返璞归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纪录片从开始的一元化官方视角向多元化的平民视角转变。这种转变不但是叙述口吻的改变,更是叙述视角的改变,从单一的说教变为多角度的展示,这就使绝大多数片子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了大量对现实时空中的历史当事人、见证人或研究者的采访,从而使其传播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邓小平遗物故事》运用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口述资料,寻找采访了一百多位重要当事人、见证人。受访者上至八九十岁的老同志,下至一二十岁的年轻人,这些材料还包括中央文献研究室从1993年以来二十多年的采访资料,许多重要受访亲历者已经作古。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电视片得到了邓小平亲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为摄制组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遗物,同时全家人多次接受采访,包括邓小平103岁的弟弟邓垦以及妹妹邓先群等。此外受访者中还有许多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珍贵采访,使这部电视片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可信性。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表示“有许多珍贵历史镜头,我们作为亲属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真实感是别的形式所达不到的。”加之许多亲历者和见证人回忆以及大量文物照片,使得这种真实感打破了邓小平作为一位伟人的“崇高”平台,切切实实拉近了观众的距离,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平民视角中的伦理感情

 

无论是“高大上”的历史人物,还是芸芸众生之中的小人物,在每一段历史中,每个具体的个人在历史中的特有经历,都不应该融入整体而消失无踪。如何赋予人物的这种真实感,人物的个人情感显得更为重要和真实。

曾经也有过其他展现邓小平的纪录片,但是邓榕认为,这部《邓小平遗物故事》和其他纪录片不太一样,更加特别,“这部片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更加直接和生动。它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父亲的形象在这部片子里是鲜活的、也是深刻的。”

《给中央的信》一集,讲述的是邓小平与邓朴方父子情深的故事。片子的一开头,邓朴方反复几句“沉重了,沉重了”,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揭开了一个家庭一段心酸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这种淡定的表达越发显示出那段历史的沉重与真实。

片中较为直观地记录了邓小平给中央写信的一些细节。1968年正值“文革”伊始,邓小平长子邓朴方从四楼跳下,由于背负“反革命黑帮子女”身份,当时医院并未给予其相应的治疗。邓榕说,她们姐妹也并不懂医术,发烧了叫医生来给打一针,当时“他所有的生活都是我和我姐姐在照顾。”后来邓朴方到了江西,和父母生活。卓琳在片中回忆,当时由她来端水,给邓朴方烧水、擦澡都是邓小平来干。此刻片中呈现的只是当时一家人生活的地方的空镜,空床、桌椅、床头的铁环。这空荡荡的房间,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变得鲜活起来,历史与现实渐渐融为一体。为了邓朴方的事情,邓小平一再给中央写信,但是在儿子面前,却只字不提,面对生活的重大挫折,父子俩相对无言。邓朴方在片中这样说:“后来到江西跟父母在一起,把我弄到床上就开始过日子了,没话说、也不想说。”

这种真实的细节,通过当事人的口平静地说出,显示出纪录片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集中,只是一对普通父子之间的无声的情感交流,没有说教,没有评价,只有真实的讲述,而且是历史变迁之后的冷静的回望,其中滋味,又怎是话语可以表达。从这个角度上讲,邓朴方的叙述不仅弥补了主流历史细节上的不足,让那个时代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也凸显出那些被湮没在大历史中的小人物的身影,显现出独特价值。这种超越历史的真实的父子深情,也成为平民视角的重要表达方式,它调动了观众的伦理情感,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让观众更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更好地反思现在,这无疑是历史纪录片的重大价值所在。

  

(本文作者:中央新影集团历史节目部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