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中的小人物
文/王笑果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15:09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王笑果

本文作者王笑果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电视纪录片,令人赏心悦目并富有教益是它的基本要素,而构成这一要素的成因,除了人物、事件,同时离不开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就是人物、事件之所以如此的一个必经脉络,一个坚实的基础。

       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看似平常,但在作品中其个性、其发生在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身上的故事,促成了纪录片成片的与众不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也就是小人物的境遇,无一例外地都和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有关,虽然不一定在片中有明确交代,但事件的发生、进展、结局,一定离不开所处的历史年代和当时的时务政局。

       人物再小,卑微如乞丐亦当如此。如镜头里,乞丐双手接到的是古铜钱,或是人民币;他面前的是一位穿布鞋、长衫的先生或是牛仔裤;他身后街墙的标语,或是抗日标语;标语前面压低草帽窥视状况的地下党工作者,或在河边浆洗包羊肚手巾的村妇。他们和圆桌会议前,神情凝重的将战败而去的蒋介石(大人物)一样,都生活在所处年代的大背景中。所以说,小人物,不论命运如何,发生了什么事,都离不开所处的时间点、历史点;背离了,不是子虚乌有的想象,便是建在毫无依据可言的海滩沙画,会很快被时间冲刷干净。

       写小人物,拍摄小人物,大背景是给创作者一幅可以构成、之所以构成人物事件发生、进展,之所以如此这般的可以自由创作的画板或是一张联络图、提示标。否则,你即便记录了事件,人物也是空洞的,事件的表述也是苍白的。人物的心路历程、事件的矛盾、形成化解都离不开历史和当下。

       《吾守尔大爷的冰》是获得2014年央视纪录片最佳作品、最佳编导等四个单项奖的作品,这部片长42分钟的片子,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反映了一个遥远西部喀什边城的小人物吾守尔大爷的日常生活,他的情趣,他与众不同的手艺——卖冰。

 

       故事没有波澜壮阔,有的只是他的谋生状态,或说是一种特有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吾守尔大爷来看,这再平常不过了。

       在这部纪录片中,七十多岁的维吾尔族白胡子男主人公吾守尔大爷的日常生活和一般南疆维吾尔族老人没什么两样,他会常去巴扎(集市)逛逛、和老朋友闲聊,在秋凉初春时节也会拿些小物件去巴扎卖,而这些事是发生在当下:人们衣着整洁讲究,神情喜悦祥和;而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巴扎尘土飞扬,人们衣衫褴褛;也不是上世纪某个时期,巴扎冷清,买卖被公认为是投机倒把、被禁止。巴扎的开放、繁荣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是和政局、是和时代背景相关的。那么,一个小人物,一个市民或是喀什的任何一个公民,他的人生历程,他的所作所为,他生存状态中发生、引起创作者关注、拍摄的事件,哪怕一天平淡无奇的生活流程,哪一件能离开促成“如此这般”的大背景呢?

 

       例如小人物吾守尔大爷,冬季他要在最严寒的日子储存足够的冰块到冰窖中,水库的水和冰不是随便可以大量使用的,要经过乡政府的批准,这当然也因为现在时局稳定,允许私人经济发展,允许个人发家致富。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这个大水库,就算有也是规模较小的,存储的水能给平民百姓用吗?“巴依老爷们”(财主权势)是不会允许贫民农夫大量存取冰块的。如今的乡政府是体现关怀民情的机构,要取得他们的批准,吾守尔大爷才可行动。

       事情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大背景——在未批准前,吾守尔老人见寒冬将过,取冰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动员乡邻、雇佣人员开始在涝坝里取冰。这个行为被儿子劝阻住了,因为涝坝的水不甚干净,不具备饮食要求和卫生条件。小小的矛盾掀起,有争执,有了小的戏剧性转折,事件真实地在大背景下发生了——讲究饮食卫生、注重健康是近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一再强调的话题,也是政府提倡大力推广的。这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或在困难时期,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只有涝坝中浑浊的水可饮用,没其他可选,落后与贫穷的社会生活决定人们的生存状态。吾守尔大爷想取涝坝的冰是应急,这不合时宜、不可取的想法,自然被他儿子劝阻了。

       吾守尔老人不高兴了,儿子为解老人之忧,骑上摩托车再一次上乡政府去催促批准在水库取冰块一事。在承诺了安全责任保证书后,吾守尔大爷终于可以放手开干了。

       有一个场景很有趣,人们在开心地挖冰块,整理冰块,大爷和伙伴们边干活边唱起来,他们唱的不是维吾尔语的小调或民歌,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猛一听好像回到几十年前,但从另一面,观影者会马上联想到老人生活的经历,和他经历过时代的某一特定时刻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取向。当然,生搬硬套只会使片子拖沓,牵强附会,甚至主题不明确。

       自然流露与呈现的生活细节的捕捉运用得当,往往会使片中人物的性格、人物的体现更加饱满,真实和富有意义。

 

 

      《吾守尔大爷的冰》这部纪录片,通片没有大人物、没有造势的叙说,以纪实小人物表达了今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愿望,它似乎很平常,似乎是很微不足道,但它却以纪录片的基本要素记录了当下边疆小城,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七十七岁这一年的冬季和来年夏季的生命经历。

       可以想象,一百年后,人们看到类似的纪录片,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部老纪录片表现了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的景象一样。

       例如,北京有了电车,或刚有了汽车时人们瞪大惊奇的双眼在看一辆奔驰而过汽车时的模样,有人竟放开脚步一站一站追逐公交车的好奇心理和疯狂之举……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它记录历史、记录生活,但不同历史而更加生灵活现,给人类留下生命进程的一幅幅画面。

       小人物照样可以书写历史,但依然脱离不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鸡毛信》的故事,大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读过。一位少年去给部队送信的故事。其中,如何不使信件落入敌人手中,如何顺利送达的曲折经历构成了这个故事有教益、好看的因素。抗战时期,村庄被烧毁、乡亲被屠杀、日寇烧杀抢掠灭绝人性的罪行,激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激情,使送鸡毛信的小海娃怀着坚定的一定要帮部队打败敌人的信念,因此他想方设法,躲过一次次难关,终于完成送信的任务。

       这一切,都是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时刻,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就有了小人物的思想行动的动因和基础,也有了事件进程的起承转合,也就构成了故事或纪录片或电影中的人物的社会关系、心理成因,使小人物能够有生命的张力,行为合乎逻辑,故事有深度、有背景,好看,又耐人寻味。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小人物时常更具魅力,因为每个个性都是独一的,关键在于要有发现的眼光和创作者的功力去将它们挖掘出来。正如,宝石矿藏总不会大面积的,它藏在地底或山中,要开凿者的十字镐或其他工具足够锋利,同时,甚至更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有储备已久的专门知识和素养,让你能有独到的眼光和契合点,而认定它们物有所值,令创作者不惜余力地将它们开掘并呈现于世。

       小人物与大背景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是密不可分的。

       大背景是社会的、立体的,是人物生存及思想、行为方式赖以生存的土壤,脱离了大背景去表现小人物,那是空中楼阁;反之,注重强调大背景而忽视了小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构成要素及事件的记录原则,无疑也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吾守尔大爷的冰》一片的结尾正是这一论点的证明。

       喀什,作为八县一市的牲畜交易市场,在画面中呈现的人流攒动熙熙攘攘的场面令观影者目不暇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集市上维吾尔族人的相貌衣着、精神风采在这一点一滴中呈现。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是富足的,善于经商的维吾尔族人的智慧机敏都在画面中给观影者信息,使远离此地的外乡人,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有所收获、都会感受得到。而该片恰恰不是凭空展示这一场景,紧接着画面转向市场的一处——主人公吾守尔大爷冰水售卖点。

       此时,正值酷暑时节,大块的冰——那些先前从观影中看到的从水库运往地窖封存的冰块,光亮透明地呈现在摊点的桌面上,成为盛夏人们消解炎热追逐透心清凉的目标。吾守尔大爷的冰水不是白水,是用新疆特产优质杏干泡制的,做成冰碴加入蜂蜜和冰糖酸奶的特制冰饮,叫刀郎沙克,那是维吾尔人夏天的最爱。

       那么,片中之前呈现的一切过程,如冬日在冰面上剁冰的艰难;冰块运回村里,因意见不同如何小矛盾不断;如何在地窖码放冰块;儿子的担心,女儿对父亲的疼惜,老人的无奈以及收放好冰块的满足心理……都是“一盘美味”中的必要食材,是片中小人物吾守尔大爷的生活元素。当这些元素的产生和集市上摊位前喝冰水人们的畅快表情,和牲畜交易市场的繁荣景象相结合时,我们终于明白了,纪录片的选材取舍更是要注重大背景与小人物命运的结合,这是一部纪录片,更是现代创作者留给后人的今天的生活场景与历史记录。

       片尾的音乐也有这层意思,不论创作者是否有意,但它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维吾尔族纳格尔鼓乐清脆的单音敲击声,让观影者如听赏一个欢快心灵的歌唱:七十七岁老人做了他想做的事,亲自到冰面破冰,亲自参与冰窖仓储工作,夏日又亲自执掌吆喝,吸引了众人前来解暑纳凉……想想,这是多么朴实、多么优美的毫无造作的生命画面。而这一生活经历,也只有在今天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大背景下才富有意义,同时它又是如此朴素、如此自然,与大背景和谐相融。

       在现实中,小人物与大背景关系更是不可忽视。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们拍摄和选取素材以及制作的全过程中,都将起一定的事半功倍的作用。

       记得有一部片子,是大山里的孩子们没有教师授课,老师流动的十分频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全民关注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位女教师来到这里,她一干就是十几年,培养的学生人才辈出,后来她身患重病,要去山下治病,孩子们轮番抬起担架,踩着泥泞的山间小路护送老师,感人至深。

       在这部片中,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不仅是老师,学生刻苦学习,给老师日常生活的关照及病后的支持,都充分显示了小人物及社会大环境中的人文关怀与美德。若是创作者深得领悟其中朴素情感的基理,这部片子一定会更加感人、更加富有寓意和哲理——付出的同时,我们都在收获。

因此,在纪录片创作中,要求创作人员不仅在事件梳理、素材取舍、风格掌控、整体驾驭方面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修养,还应有广阔的视野襟怀和人文素养。处理好小人物与大背景的关系,是每个纪录片工作者最基本的功力。

 

 

(本文作者:中央新影集团历史节目部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