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创作手记:《抢麦收》
张钧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3日 10:58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这是农家一年中的第一个大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农历五月前后,麦子成熟,大地一片金黄。这个时节,气温高,天气旱,太阳热辣,麦子需要抢时间收割,颗粒归仓;玉米需要不误农时,赶紧播种;之前在麦田中套种出苗的玉米,需要赶快浇水灭虫施肥。农时不等人,收、种、管,都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三夏也叫做“三抢”,抢时间完成。

麦收,最需要“抢”。小麦,这种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灌浆成熟的最后几天,最为紧要。这几天,如果收割早那么几天,麦子灌浆成熟不够,对产量有影响。麦子是农民一年的口粮,农民辛苦七八个月,可不想为了这几天,委屈了麦子的最后成长。但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如果晚收割一两天,热风一起,太阳毒辣,麦子一碰,麦粒就扑簌簌往下掉。特别是一旦刮风下雨,麦子倒伏,将会难以收割。所以,用“抢”这个字眼来描述麦收,最合适不过。

麦收,也是我们纪录片《新三峡》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容。

移民到山东寿光的三峡移民,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许多帮助。考虑到这些移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问题,开始三年的麦收,都是由当地的村民帮助抢收。中华民族根子里那种互帮互助、互助相望的传统和情结,在麦收里得到天然而自然的彰显。

十天前一直密切关注寿光的麦收时间,错过农时,“抢不到”麦收的镜头,将是罪莫大焉。当节令的使者和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向我们发出麦收的信号后,我们立马整装开拔,向寿光进发。

沿途看到麦田中的偶尔出现的麦茬和收获的车辆,心中开始稍稍紧张。车到滨州,下了荣乌高速,看到路边有不少农民在路边晾晒麦子。在焦急地熬过了三个小时的大堵车之后,摄制组一行八人在晚上十点半开进了寿光。

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向我们介绍说,麦收正在加紧进行,我们来得“正当时”,而且已经为我们找好了一大块麦田。麦田长3公里,宽也有好几公里,蔚为壮观。收割机也已经联系,是一家农机合作社,收割机有一百多部。但是收割机正处于最忙的时候,具体时间还需要确定。考虑到已是深夜两点,不便再请当地的同志进行确定。

在来寿光的路上,故事的主人公、三峡移民熊德国也提醒我们:每年麦收的紧张,超乎想象。统共三几天的时间,农民个个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收完毕,颗粒归仓,放心于内。而且最近连续两天下过小雨,农民都已经开始着急。他提醒我们动作要干净麻利,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抢”得胜利。

我们从谏如流,深以为然。为此制定作战计划:排出一切杂念,将麦收大场面的拍摄作为先中之先、重中之重,“抢”在时间的前面,“抢”在收割机镰刀的前面,“抢”在坏天气的前面。

第二天一大早,开往那块蔚为壮观的麦田。一到地点,被告知,地点有变。于是开往另一块麦田。第二块麦田三百多亩,确实广阔壮观,也已经成熟,但这片麦田要做麦种,麦子要在麦穗上自然干透,因此收割要在五天之后。热情的农场主告诉我们,第三块麦田下午收割,到时可以拍摄。那好,赶快组装摇臂、升起航拍、布置两台地面设备,先期拍摄主人公的镜头。两位编导来回调度,两位摄像紧盯镜头,两位航拍频繁起飞,两位摄助忙前忙后。两位借调的摇臂操作手,也受到了紧张氛围的感染,忙活起来也是一丝不苟。

工作中间,寿光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来到了麦田拍摄现场,慰问《新三峡》摄制组。宾主亲切留影。

上午“第一抢”完毕,集体回看镜头。摇臂镜头抒情有力,航拍镜头场面宏大,其他两台摄像机的一些镜头,也被摄像师称作“牛叉”。大家信心满满,等待下午的“三机联合收割”场面的拍摄。

匆匆午饭,赶往第三块麦田,进行“第二抢”。

麦田确实大,望不到边。心中窃喜。麦子们,《新三峡》来了!来吧!

现在的联合收割机确实牛,在驾驶员熟练的操作下,如坦克般在麦田中高速前进,所到之处,大片的麦子齐刷刷“被剃了光头”,只剩下短短的麦茬。收割机转着圈地在麦田里撒野,没多会,一片麦子就收割殆尽。

“哎,怎么不一样啊!这里的收割机是一小块一小块地转着收割,不是一大长溜地前进啊。”摄制组发现了问题。一问,这片麦田虽然望不到边,却是一小块一小块地属于各家各户,各家麦子只能单独收割。如果这样,别说“三机联合”,连两台都摆不开。还有啊,即使拍摄一台,摇臂和航拍的镜头起幅还没走完,收割机就到头了。

紧急磋商的时间,收割机就割完了两家的麦子。近处的一台绿色收割机,犹如“绿巨人”,猛兽般左冲右突,速度惊人。这种速度,在我们看来,如同卖弄。

静下心来,重新调整。两位编导,兵分两路。一位去协调远处麦田中的收割机;一位因循就势,将主人公开收割机的镜头拍下来。主人公多年不开收割机,已经手生,而且收割机技术的发展,与其当年驾驶的机器大不一样。与机主协商,先行为主人公讲解驾驶技术。同时告诉主人公以最简单的驾驶技术来操作。

主人公驾驶收割机,犹如鸭子在麦田中摇摆。天空飘过一片乌云,雨滴开始飘落。两趟下来,收割机的机主就开始着急了。抢麦收、抢麦收,时间不等人。在后面一直等待的农民一个劲地催促机主。幸好之前对镜头有所设计,要求摄像师简单、简洁、高效,争取让每个镜头内容明确、目的明确、感情明确,在机主急得要“跳脚”的时候,我们的这组镜头也拍摄完毕了。

同时,相对理想另一块麦田也找到了。这块麦田虽然不长,但其后面有较大的麦田作为背景,拉长了其视野范围。整吧!摇臂装好,航拍摆好,两台摄像机架好,只等收割机进入我们“陆空武器”的“火力圈”。等待期间,搂草打兔子地拍了几条主人公一家的“梦想”镜头。等收割机一到,地上空中、飞机大炮五种武器一起开火,麦收大场景“抢”成了!

虽然不是“三机联合”,但镜头构图和意境方面的尽量努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收割机数量的不足,先保证基础成绩,再徐徐后图。

这次“抢麦收”的拍摄,团队的敬业是最重要的因素。那种协同协作、主动积极的精神,让我们为此心情舒畅。没有这种敬业和协作,无以在变化的形势面前临变不乱,也无以赢得当地干部群众和故事主人公的尊重与支持。那位三百亩麦田的农场主,几次到拍摄现场协调沟通,还热情地保证,四天后他的这片做麦种的麦田成熟,只要剧组需要,他可以协调三台收割机,让剧组在他成熟干透的麦田里拍摄。

这份礼不轻。因为我们知道,麦种值钱,在成熟干透的麦田里拍摄,机器、人员大幅度调度,麦子一碰,麦粒就扑簌簌往下掉。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