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创作手记:《万州面》
张钧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30日 09:11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万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面条开始。

相似的一句话曾在《舌尖》中出现过,借用在万州也是贴切得紧。

在万州,面馆随处可见。繁华的街头、青石板铺就的深巷,富丽宽敞的店面、几张桌椅的夫妻档,都是万州面的容身之地,都挤满了爱吃万州面的万州人。

万州人爱做面。萝卜丁腊肉面、爆炒腰花面、豌杂面、包面、红烧牛肉面、凉面、榨菜肉丝面、酸菜肉丝面、西红柿鸡蛋面、酸菜葱花面、韭菜鸡蛋面、黄花银芽面、红烧肥肠面、鸡杂面、韭黄鸡丝面……万州人似乎把所有能见到的食材,都做成了面条的汤头面卤。一个面馆十几种几十种的面条,让万州人连吃一个月都不重样。

万州人爱吃面。平湖万州,处处面馆处处人。据给我们开车的师傅说,万州人,早晨都要吃面,中午晚上才吃米饭。当下的万州,已经把“万州面”作为城市美食文化的“封面”。集万千喜爱于一身的万州面,正在成为万州人打造“重庆面都”的旗帜。万州打造重庆面都,那重庆人会怎么想?这不,重庆人正在和万州人热烈讨论,是重庆面更好吃,还是万州面更美味。

古往今来,食物的脚步正是随着人的脚步在迁徙。万州面也是这样。沿着长江,沿着匆匆而勤劳的步履,万州面北上南下,东往西去,正向全国蔓延。细致挑剔的上海、以美食美女闻名的成都,万州面早已强势侵入,与江浙的阳春面、川蜀的担担面共享美食天下。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旁边,据说也有了万州人开的杂酱面馆。正如一首歌所唱:孔夫子的话,也越来越国际化。

出门在外,吃饱即可,干净为要。这次《新三峡》到万州拍摄,驻地旁边就有两家面馆,其中一家还是连锁。连锁饭馆,管理、卫生一般会有优势,有另一家在旁边竞合,两家都不会差到哪去。尝之,味道果然都很好,没有失却万州面的“颜面”。两家店早上顾客尤为多。

似乎很难想象,万州并非产麦之地,为何此地民众如此钟爱此食。其实细想一下,自中国人发明面条以来,面条以其绵软爽滑的口感、不拒万物的包容、简单方便的制作、多种汤色的美味,早已传遍世界。一部《面条之路》的纪录片,就制作了六集,把面条在世界江湖的行走,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正是面条的爽滑筋道绵软美味,适合了包括万州在内的南方人的口感,才使得这种细长的面食,得到南方民众的喜爱。

南方面条,和面时多加鸡蛋鸭蛋,让面条更美味。观察过驻地旁边的面馆中的生面条,从“颜值”来看,似是如此为之。众多的面条中,在下最为青睐的是豌杂面、榨菜肉丝面。豌杂面北方少有,因为没有如此新鲜的豌豆。这第一次“会面”,就征服了我这个北方人的味蕾。浅黄的豌豆,绵软香糯;肉末炒酱,不咸不淡,无有丝筋,肯定用的是肥瘦相宜的五花肉。榨菜肉丝面,在北方吃的也不多,如此地道的榨菜,北地少有。同事点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很有特色:大大的碗中,一整片炸炒蓬松的鸡蛋圆圆地覆盖在上面,状如棉被。看后不禁莞尔,想起十年前相似的场景:在内蒙吃饭,一道菜,蓬松的面皮如被,笼罩菜盘,主菜不见。一同事笑言:我很想掀起这被子,看看这被子下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众客哄堂。

在外拍摄,没条件对食物的粗精过多讲究。万州面,上面前,一碗淡淡的紫菜汤,或是一大壶不太浓的豆浆,就是最好的附加服务;上面后,汤香面爽,辣子红亮,一小碗店家自制的辣花萝卜,就是最好的人间享受;吃面后,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补充一天的能量,89块钱的花费惠而不贵。贵为总导演的杨主任也与大家一起喝汤吃面,不亦乐乎。于此想起在山东拍片时,大家听到有“陕西面”时,也是趋之若鹜。人与食物的脚步从未分离,如影随形。

江湖行走,品尝面条无数。记忆最深,还是母亲的两碗面。一碗,一年回家,出门饺子还家汤,母亲赶紧煮面。面是姐家送来的面粉轧制的挂面。最为出彩的是汤头中的油菜,自家门前种植,绿绿的油菜仅有三指高,正是最嫩的时候,从菜畦中拔出,去根,冲洗,放锅,一烫,碧绿碧绿,那种碧绿永驻心间。一碗,去年离家,行李收拾停当,母亲身影不见。寻之,母亲在另一屋的角落,费力擀制面条,背影嶙峋。母亲怕我阻挡,躲在角落擀面,在她看来,路途遥远,只有看着我吃上一碗面条,她才放心。

面条出锅,一只鸡蛋晃然碗中。那是天下母亲的一颗心。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