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创作手记:《快乐的三峡人》
张钧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4日 15:12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三峡人的快乐,集中反映在哪?

在我看来,不是反映在茶馆、饭店、家里的麻将、扑克上,而是各种“号子”上。

盛夏时节,我们《新三峡》创作组一行来到万州区甘宁镇。是的,甘宁镇就是三国时东吴大将甘宁的故乡。另外,甘宁还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何其芳的故乡。甘宁的名人,一文一武,文武兼备。说到“文”,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采访甘宁的“薅草号子”。
   
薅草号子又称“薅草锣鼓”,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歌艺术形式。三峡地区,从湖北西部到重庆一带,民间盛行。四川的土家人也多有唱和。

春夏秋,万物生。庄稼生长的季节,也是田间的野草茂盛的时节。玉米、稻田、林地,都要薅草。薅草季节,三峡人会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进行集体劳动。这时,他们会指定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而歌唱。在历史上,三峡地区山高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三峡人团结互助、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在劳作时鼓劲、在歇息时娱乐,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

甘宁镇天宫社区秧歌队的队长杨应江老人,率领薅草秧歌队已经等候在一棵茂盛的黄葛树下。杨老73岁,一开口就是满脸的真诚和笑意,一看就是个令人尊敬的组织者。秧歌队由十几名社区居民组成,服装整齐统一,由社区一家建筑企业赞助,三峡曲艺团也对口支援这个镇的秧歌队,可见此地文风甚盛。现在,薅草号子已经是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绿水间的一片树苗地,中间杂草茂盛。秧歌队在此给大家表演唱遍三峡的薅草号子。杨应江老人敲锣,并司职副领唱;喻成万师傅司鼓,并担纲主唱;还有一位阿姨,边用锄头薅草,边司职女主唱。

鼓声一响,主唱张口即来,为大家鼓劲开工:

锣鼓打得响沉沉 听我字字唱分明

庄稼切实保护好 定叫五谷得丰收

一天田边走三道 三天土里走九巡

不准老鸹啄种子 莫叫野猪拱苗根

捉到青虫要捏死 抓住蝗虫要抽筋

捉到老鸹砍翅膀 打倒野猪大家分

听这架势,青虫、蝗虫、老鸹还没等大家开始薅草,就已吓个半死。据当地人介绍,近几年,绿化好了,野猪倒是真的多了起来。

喻成万师傅白毛巾一搭,很有民间歌手的派头,唱一段,表白一段。唱到高亢处,身体倾斜,拇指竖起,连眉毛也在动情地运动。如果 “喻歌唱家”再变变声,嘶哑一点,定会扫荡当今摇滚乐坛。

薅草淋粪要使劲 三薅三淋要认真

只要样样做到了 谷神爷爷有眼睛

谷神爷爷也高兴 保佑年年谷丰登

薅草中间,大家有点累了,歌手要给大家再鼓把劲,把生产任务赶上去。女主唱也发挥角色优势,带领大家一同唱和,描绘现代美好生活:

侍弄庄稼长得好 家中有粮心不慌

进得城里买楼房 家家生活赛蜜甜

杨应江老人介绍说,薅草号子,之前在农业社的时候非常多、非常普遍,平时大家劳动累了,都会唱上几段解解乏,增加增加乐趣。喻成万师傅说,薅草号子除了说唱田间劳动之外,还有历史故事、教育大家孝悌行善、追求爱情等内容。

另外,在各种行业、各种劳动中间,都有不同的号子。油坊工人有“打油号子”,抬工有“抬工号子”,庄稼收获时有“打场号子”,长江上行船有“川江号子”。劳动期间,大家有的唱,有的笑,很有乐趣。有乐趣,就快乐。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前,出川入川为血泪险途。出川的茶叶、盐巴、粮食等等的物品,很多要用人来背运。川渝藏陕之间的背夫,也被称作“背二哥”。“背二哥”从事的多是连骡马都无法驼运的山路背运工作。即使在那个无比艰辛的年代,三峡人也没忘记“苦中有乐”,他们在艰难的旅途中,用“背二哥”这种号子,来鼓劲打气,寻求最基本、最高尚的人间乐趣。

而川东竹琴、金钱板这两种艺术形式,之所以盛行两三百年,就是因为川江航运上的众多船工、往来运输的马队、崎岖艰险山路上的背夫,这些劳动者的巨大娱乐需求而盛行不衰。现在,这两种民间艺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在一些老三峡人看来,这些号子、民歌,用“艺术形式”来称谓,是研究者的语言,太“阳春白雪”。在他们那里,就是祖祖辈辈在劳动中、休息时喊上几嗓子的放松方式,处处可见。所谓“艺术”,无不来自劳动人民,人民是最伟大的创造者。

早晨,长江边,一阵“嗨、吆,嗨、吆”的声音传来,是几位整修江边台阶的工人在抬石板,五片石板有两三百斤重,在“嗨吆”的唱和中,他们很快乐。上午,万州区新城路,向师傅在挑西瓜,西瓜来自陕西,一个有十几、二十多斤,两个筐装十个,“嗨吆嗨、嗨吆嗨”,他嘴里哼的是“川江号子”,脸上是简单而明亮的笑容,他很快乐。

好嘛,我们《新三峡》不妨在拍摄时,也创造个“拍摄秧歌”、“镜头号子”,拍起镜头来,带劲!

谁领唱呢?当然是他!总导演啊!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