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前期调研中对主题的考量
文/彭晓军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6日 16:2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彭晓军

本文作者彭晓军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创作之初,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时,创作者将从哪里着手呢?他将怎样选取素材和确定表现角度呢?通过这种选择创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和观念?而主题为纪录片创作者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一、主题的内涵

什么是主题?对主题的定义有很多,但本人更倾向于如下的解释: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它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涵义:广义是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狭义是指创作者在反映社会生活或社会现象时其作品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即作品的思想内涵。

那么,在纪录片创作的语境中,主题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具体到纪录片的创作,题材是指创作者所观照的现实,它解决的是拍什么的问题;思想内涵是指创作者通过选择的题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它解决的是为什么拍的问题。本人认为,在思想观念的表达上,纪录片创作者要高扬自己的主体性,要勇于和善于表达自己,不要束手束脚。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中,罗伯特·麦基对创作者大声疾呼:“我们需要了无羁绊、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人,需要能够洞悉人生、语惊四座、激动人心的艺术家。”

当然,对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其思想的表达要符合纪录片的创作原则——纪录片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不能进行虚构。

其实,主题的两个方面——题材和作品的思想内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者选择的题材是他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载体,而创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观念则是他所选择题材的灵魂。对于这两者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关系,比尔•尼克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中做了精辟的论述:“纪录片是具体事件与抽象概念的结合,前者是将我们置于特定时空的单个镜头和场景,后者是由这些具体元素组织而成的整体建构的有机体。二者的结合构成了纪录电影,并因此赋予它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主题的重要性

纪录片《八廓南街十六号》剧照
纪录片《八廓南街十六号》剧照

纪录片《八廓南街十六号》剧照

纪录片《八廓南街十六号》剧照

在纪录片创作中,主题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对此,《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的作者希拉•柯伦•伯纳德写下了这样的话:“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

为什么主题对纪录片的创作如此重要?本人认为这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纪录片创作的层面,二是传播效果的层面。

1. 主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必然要求

从创作层面来看,主题是创作者的灯塔,能为创作者在创作的长路上指引方向。在具体创作中,主题是纪录片创作者必然要面对、也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对主题的考量,就是创作者对自己想创作的作品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初步确定。

只有在主题的指引下,创作者才能回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表现的重点在哪儿?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在面对所要表现的复杂现实时,纪录片创作者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更加高效。对此,麦基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主控思想(创作者通过他的故事想表达的意义)确立了作者关键性的选择。它是又一条创作戒律,为你的审美选择提供了一个向导,帮助你确定:在你的故事中,什么适宜,什么不适宜;什么能够表达你的主控思想并可以保留,什么与主控思想无关而必须删除。”

导演段锦川在创作纪录片《八廓南街十六号》的时候,他把主题锁定在表现公共空间中权力的运作、表现权力无所不在的主题上,于是他把拍摄基本上集中在公共空间里,集中在八廓南街十六号这一居委会的空间内,集中在表现权力运作的现实生活上,而很少把自己的拍摄外延出去。正因为此,这部获得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的作品的片比并不高,大约在1:5左右。

2. 主题是决定纪录片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三节草》剧照

纪录片《三节草》剧照

一部纪录片能否被接受、能否引起观众共鸣、传播效果如何,主题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一部纪录片为什么会受欢迎?为什么会得到认可?本人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好的题材和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吸引人的故事;二是创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传达的理念,这种理念“是故事意义的最纯粹的形式……是可以让观众带入其生活的人生观”,而正是它触动观众,让观众思索。这两个因素都和主题密切相关。对此,希拉•柯伦•伯纳德在《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做了如下总结:“最好的纪录片,不仅以直击人心的故事吸引观众,而且以主题、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所有细节直接引发观众的共鸣。”观看梁碧波导演的纪录片《三节草》,我们不仅被作品中女主人公肖淑明阿婆的一生和她想尽办法让孙女去成都的故事抓住了,还被作品所表现的“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的命运无常的主题所打动。

三、前期调研中主题的选择和提炼

既然主题如此重要,那在纪录片的前期调研阶段,创作者在主题方面要做哪些工作呢?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 题材的选择和确立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而现实又是无限丰富的,所以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他必须进行选择。那么,在前期调研中纪录片创作者该怎样选择题材呢?本人认为要认真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个人兴趣。创作者要问自己:我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吗?只有回答是肯定的,创作者才有可能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片子,因为兴趣能够点燃创作的热情。

第二,能否形成视觉化的故事。这里的视觉化是指创作者选择的题材是否能外化成人物外在的动作。视觉化,是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否有可能具有审美情感。这也是选择题材时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审美情感?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给了这样的界定:“审美情感是思想和情感的融合。”

在选材时,创作者要思索:通过这个题材能表达出我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吗?这个题材可能的情感强度如何?在情感方面,我能开掘出怎样的深度?当然,想对这三个问题做出中肯、诚实的回答,创作者要做很多前期工作,需要深入了解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题材。但这些工作绝对值得,它是创作者最后能否创作出一部优秀作品的前提和保障,因为“一个讲得好的故事能够向你提供你在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那样东西: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如果通过前期调研,创作者发现自己想拍摄的题材在情感和思想两方面都很难有所开掘,那么最好还是放弃它。

2. 思想观念上的开掘和提炼

在前期调研中,创作者经常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选择这个题材,我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和观念?我拍摄这个题材的意义何在?其实,这些问题答案的核心是纪录片创作者的价值观和思考的深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若想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若想在主题上有所突破,提炼得好、开掘得深,创作者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深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进行思考。正如纪录片创作者梁碧波所言:“纪录片导演不仅仅要有影像表达能力、讲叙故事的能力,还得有尽可能深邃的思想。”其实,纪录片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纪录片创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取决于他的思想深度。用解释学的观点来看,即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的解释能力。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善于从别人看来非常普通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其实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很多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3. 寻找和提炼主题的基本原则

纪录片创作者千差万别,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由于纪录片自身的特点,创作者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创作者要以表现和观照的现实为素材来阐发自己的主题,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观念来规范现实。对此,杰克•哈特在《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中的表述极为精到:“非虚构作家必须在写作素材中发现主题。世界提供事实,而作家需要理解这些事实的意义。你不能将意义先行带入故事,只能从故事中寻找并提取意义。”

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事实的意义”?这对纪录片创作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创作者如何对其所观照的现实进行理解。而若要更好地理解现实,本人认为纪录片创作者要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创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去理解自己所观照的现实。纪录片创作者要深刻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而这种认识的来源是作为理解者的创作者自身。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所选取的素材是客观真实的,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即创作者的理解——要客观,因为任何理解都是主观的,都带有个人特定的视域,而根本不可能客观。既然如此,创作者就不要被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所束缚,要勇于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从而赋予作品以思想内涵,赋予作品以鲜明的主题。其实,对于纪录片而言,问题的关键是创作者如何从自己所观照的现实出发有理有据、有吸引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第二,对自己所观照的现实,纪录片创作者必须抱有解释学哲学家们所提倡的一种态度——“一种批判的、询问的和人性的探究”。创作者必须用这种态度来尽力认识、挖掘所观照的现实在意义上的潜在性和可能性,并运用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对其进行提炼,从而形成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并将它用影视手段表达出来。

4. 在寻找和提炼主题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纪录片前期调研中,创作者在寻找和提炼主题时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警惕说教的倾向。什么是说教?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做了极为清楚的表述:“当你的前提是一个你感到必须向世人证明的思想,而且你已把你的故事设计成一种对那一思想的不可辩驳的论证时,你便把自己推上了一条说教之路。”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说教就意味着主题先行,即创作者想表现的主题——即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不是在深入观照自己要表现的客观现实后得出的,而是在此之前就设定好了,客观现实不过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简单证明。

那么,在前期调研的具体操作中,创作者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说教的出现?本人认为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抱有一种辩证的、开放的态度,对它们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要时时考虑与自己思想观点相反的观念。纪录片创作者要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想要观照的客观现实能导出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吗?我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有合理性吗?与这种思想观念相反和矛盾的思想是什么,它们是否合理?在片子中,我是否应该给这些相反的观念以一席之地?我是否应该给它们表达自己的机会?对于这样做的好处和结果,麦基写道:“这种全知迫使他们变得更有创造力、更有想象力,而且更有洞察力。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所表达的即是他们深信不疑的东西。”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自己所观照的现实来生动地、故事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去强硬地断言,不是去说教。

第二,在主题上要保持弹性。在前期调研阶段,关于主题,创作者还要记住一点:要保持弹性。如果表现的是正在进行中的事件,那么创作者对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这也是治对说教倾向的一个好办法。

在前期调研阶段,创作者对主题的考量应是一种意义上的大致取向,它是否能最后确证,还有待于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事件的发展可能超乎了创作者原定的设想和预判,这时创作者原来想表现的主题就需要做符合实际的调整。这种保持弹性的状态,能让创作者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心胸,能让他们在具体的拍摄中保持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观照自己所要表现的现实。

第三,在主题上不要贪大。在前期调研阶段,关于主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对于题材的选择,不要贪大;对于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不要贪多,要鲜明集中。对于刚开始创作纪录片的人来说,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希拉·柯伦·伯纳德著作《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希拉·柯伦·伯纳德著作《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四、主题陈述在

上面的论述中,本人把主题两个层面的涵义——题材和思想内涵——分开进行了讨论其实,在前期的调研阶段(也包括制作中的每个阶段),这两者必须同时加以考虑,因为它们互为表里、互相支持。对此,麦基写下了如下的话:“一个伟大的故事总是仅以其事件的力度来确证其思想。”

在前期调研的具体操作中,对于主题、对于题材和思想内涵的寻找、选择、发现、提炼和确定,纪录片创作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他要不停地思索、判断、总结,怎样才能做好有关主题的这些工作呢?对此,主题陈述是一个很有力的工具。

什么是主题陈述?就是创作者对选择的题材和想要表现的思想的简明扼要的表述。通过它,创作者发现和锁定表现的重点。当纪录片创作者处身于现实纷繁复杂的迷雾中,主题陈述就是那迷雾中的指路明灯。主题陈述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作者要拍摄的内容,二是创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

麦基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麦基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在题材和内容的层面,主题陈述要能勾勒出故事的主线和轮廓。这就要求创作者要确定主人公、确定主要的矛盾冲突。很多创作者认为好的主题陈述能够帮助自己发现叙事的焦点和整体结构,因此他们对做好主题陈述非常重视。威廉•E•布隆代尔在《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中直言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好处:“无论我撰写什么样的故事,我都会把主题陈述视为最重要的写作。它让我明确了什么才是我的故事的主动力,至少是在我预想阶段明确了这一点。”

在思想和观念层面,主题陈述要能清晰简要地表达出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对此 ,麦基总结到:“一个真正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一个能够表达故事的不可磨灭的意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也就是说在主题陈述中,创作者对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要有清晰的认识。而对纪录片来说,创作者还要在创作过程中根据现实的状况对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反思和观照。

以上是本人对纪录片前期调研中有关主题方面的思索。总之,主题是纪录片创作者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纪录片质量的高下和成败。因此,在前期调研中,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对主题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考量,然后再开始下一步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才有可能创作出一部好作品。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