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创作手记:
《三峡之变(八)——舌尖上的紫阳鸡》
张义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31日 14:11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饮食文化是人们追求饮食的美化、雅化所赋予的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是饮食摆脱对物欲的单纯追求,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

三峡地区的人民群众由于受所居住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传统习俗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熏染,使三峡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八、九十年代,三峡的现代工业落后,自然灾害多,交通不便,集市贸易不发达,科技力量薄弱,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里的人民群众特别喜欢咂酒、罐罐茶、土腊肉、咸菜等易于制作保存,随时可以取食的饮食,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峡工程的建设以及三峡库区的城镇、农村的搬迁,使得三峡的社会经济脱胎换骨、蒸蒸日上,博大精深的三峡饮食文化逐渐地进入市场化,舌尖上的美味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三峡饮食文化品味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多名饮名菜都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和典故,或者和某些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作品有着密切地联系。

 

 

如“紫阳鸡”就值得大家的期待。

“紫阳鸡”是一道烹饪好的菜名,发源于奉节竹园,已超过百余年的历史。而真正得名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视察奉节时途经竹园,品尝了地道的竹园蒸鸡,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道罕见的滋补菜肴。从此,为了好记,竹园人就将“竹园蒸鸡”改名为“紫阳鸡”。

“紫阳鸡”的食材很是讲究,一定要上好的、原生态的农家散养的土公鸡,配上秘制的珍贵滋补药材,放到器皿里盖好后,用水蒸气加热的烹饪方式蒸上23小时。出锅后,既可以吃肉,也可以喝汤,一定会让您珍馐美味,垂涎三尺,回味无穷。“紫阳鸡”吃了不上火,老少皆宜,清淡养胃,注重原汁原味,色香味俱全,它几乎是最能保留营养成分的烹调方法。

“蒸”,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的烹饪方法,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炎黄时期。我国素有“无菜不蒸”之说。蒸菜并非人们印象中认为的那样菜式单一,它不仅适用于荤素各种食材,同时具有丰富的口感和千变万化的搭配。

“紫阳鸡”绝对称得上是美食中的精品,精在食材及滋补药材的配方。

 

 

土鸡的肉结实,肉质结构和营养比例更加合理,土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各种营养素,脂肪的含量比较低,对于我们人体的保健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的肉类制品,属于高蛋白的肉类。土鸡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氨基酸对于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我们人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我们生命的基本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后来,有些餐饮人对“紫阳鸡”的制作食材及工艺进行了改变,加上腊猪脚,用砂锅进行炖煮等等,味道各有不同。

而今,新三峡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踏步提高,舌尖上的美食仍然是他们最大的奢求,追求原生态的、乡土特色的。这也给那些传承的、乡土的、特色的美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能够让更多的人吃到几十年前的美味佳肴,找回过往的记忆和乡愁。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