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创作手记:
《万州双河口街道拍摄手记(2)》
魏巍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31日 14:13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对于一个普通人,这个“家”字可以解释为家庭等基本含义;但是如果对于一个国家,这个“家”字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也包含了每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对于我们个人,如果家庭美满,那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而一个国家的基层,则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社会和谐之基。

我们《新三峡》摄制组走进万州区双河口街道,去记录和展现在新的三峡库区基层生活中,人们如何去构建起一个新的“家庭”。

双河口街道的螺蛳包社区委员会始建于19991月,常驻人口4128户,12830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窗口,社区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用他们的话总结,社区委员会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第一线”。

 

 

同农村移民的生活不同,城市移民在移民之前,就已基本不再依靠土地维持生计。外出打工、自主经营等方式成为了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基本选择的生活依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就成为和城市社区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也持续考核着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

针对这一点,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曾经对三峡工程移民的后期扶持给出过明确的指导意见,针对城市移民这个方面明确到:重点是城镇新址占地移民、纯居民和下岗职工的家庭经营项目。着重培训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能力,扶持创业的条件和手段。对那些暂时尚未落实生产安置,而生活发生困难的移民要给予生活救助,并帮助其发展生产和就业。

 

 

经过库区各级政府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三峡库区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城乡移民家庭实现了至少有一个人就业或者转移就业,近万名三峡移民圆了自己就业的梦。重庆市还对三峡库区城乡移民“零就业家庭”中年龄合适、有就业意愿的,进行定向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后能尽快上岗就业。同时还出台了针对三峡移民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包括移民个体户的税收减免和行政管理性收费减免等手段。优先提供就业小额贷款服务,激励移民自主创业。

因为工作日程冲突,这次第一个阶段的拍摄中我们没有遇到移民后就业的典型人物。但是在万州区双河口街道螺蛳包社区,我们有幸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中,记录和见证了他们繁琐而又充满意义的日常工作。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经成为了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移民搬迁后越来越多的子女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谁来替他们牵挂老人的冷暖,谁来给这些老人的生活提供便利?针对这些问题,螺蛳包社区从2003开始,在社区中展开了“小小红丝带,温暖老人心”的邻里守望系列志愿者活动。

除了上门入户调查,建立明细档案,社区工作者还将整个社区划分为8个单元,300名志愿者与社区中需要帮扶的空巢老人或其他群体、个人结成帮扶对象。如果这些人需要帮助,只需要将社区分发的红丝带系在窗台上,志愿者看到后便会上门帮助。有能力的老人也会直接拨打志愿者的手机。

 

 

73岁的孤寡老人张宗兰曾因为心脏不适急需前往医院就医,将红丝带伸出窗外后正好被路过的志愿者发现,及时上门将老人送到医院前去诊治。除了这样的帮扶,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为这些定点的帮扶对象进行按摩、卫生打扫、测血压等生活服务,闲暇时间,还会带老人到附近的果园、公园走走,陪老人唠唠家常。

除了以空巢老人为代表的社区帮扶,街道社区还积极落实国家政策,通过财政对于移民困难群体进行补助,对于移民家庭中因重大疾病住院的人进行一次性报销补助,对于社区移民就业进行补贴。

 

 

解决了生活保障问题,社区还着重推进现有的文化氛围营造,已经在社区中组建了民乐歌咏队、腰鼓队等不同的活动团体,丰富了社区百姓的日常生活。社区的志愿者也主动承担起社区的基本服务工作,通过展板、上门等多种形式,在邻里间宣传健康、用电、防火等基本生活常识,调节邻里矛盾,维护社区治安,营造着和谐、幸福的三峡移民社区新氛围。

2006年,螺蛳包社区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2013年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并先后获得了重庆市和谐示范社区、重庆市社区建设先进集体、万州区十佳社区、万州区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们《新三峡》摄制组还会持续对双河口街道进行关注,补充和记录城市移民搬迁后,如何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向创业、就业的新生活。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