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在触摸历史的瞬间
——纪录片《新四军1941》编导手记
文/孙越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9日 16:09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孙越

本文作者孙越

201581021点,六集文献纪录片《新四军1941》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自从干上纪录片这一行,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个习惯,或者称之为条件反射更贴切,就是每当制作完成的片子播出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有些不适应,感觉生活一下子被换到了另外一个频率,完全不同的频道。等到静下心来,又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些什么。说是想起,不如说是它自己冒出来更合适些。那么,那是什么呢?就是在片子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遇到的一些人。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回放”。

当《新四军1941》播出以后,我知道肯定还会经历这样的“回放”过程。但是我完全没想到会经历如此与以往不同的“回放”过程。当初的兴奋、茫然、苦闷、感动、满足,五味杂陈,一起涌来。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经历的种种过往历历在目,许多人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清晰如昨。

2014年国庆节刚过,接到部门领导的通知,让我加入文献纪录片《新四军1941》摄制组,担任分集导演。片子要赶在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播出。时间紧迫,我们摄制组一行三人随即赶赴江苏盐城,开始了紧张的前期采访工作。

 

盐城新四军东进纪念碑

盐城新四军东进纪念碑

接到一个新的选题,对要拍摄的内容一无所知或是不甚了解;出差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见许多陌生的人,最后要拿出一个像样的片子给大家看,好像是做纪录片这一行的标准模式。这个过程新鲜有趣却又充满挑战。

关于盐城,网上搜索有这样的信息:盐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盐城东临黄海,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同时也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而把这座城市和新四军联系在一起的,是19411月“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的那段光荣历史。

对于我来说,盐城是座完全陌生的城市,新四军的历史也只是略知大概,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有怎样的发现和收获,一切都充满未知。在1941年前后,当时的华中大地究竟上演了怎样的历史大戏,今天的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手法把这段历史展示给大家呢?

前期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奔波、苦苦寻觅的过程。有时候觉得像一个在沙漠里饥渴难耐的旅人,不遗余力地去寻找宝贵的水源;又像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财迷,跑到了金库里,恨不得手脚并用,生怕漏掉一个金币。往往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渐渐走近一座城市,才会触摸到那段历史的真实印记。

在盐城走访的二十多天时间里,马不停蹄,却又最怕走马观花。当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如今都已经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通过不断寻访、交谈,摄制组每天都会听到关于新四军的故事,都会有新的收获。白天走访完了,晚上回到住处,三个人又会继续讨论。

在盐城走访,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纪念碑特别多。几乎每到一个区县都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各式各样的纪念碑,而且很多纪念碑都是在抗战时期树立的。每一座纪念碑,都是一段新四军浴血抗战的赞歌;这一座座丰碑更是树立在人民的心中。

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座落在阜宁县芦蒲乡芦蒲村。新四军第三师在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将军的率领下,击破了数万日伪军的层层包围,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大"扫荡",盐阜大地上洒满了烈士的鲜血。为昭彰先烈、激励后人,当年盐阜区行政公署决定建造纪念塔,以永久祭祀。1943615日,纪念塔开工。参加建塔的义务劳动群众近万人,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近两千人,连十四五岁的小姑娘也踊跃加入了运砖行列……

类似这样的感人故事,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时间一天天过去,来盐城时我们准备的新笔记本也渐渐写满了采访记录。感觉这个本子沉甸甸的,因为这里面的每句话,都是我们搜集到的关于那段历史的真切回忆。

前期走访结束后,我们回到北京,开始讨论《新四军1941》的结构问题。这也是一个较劲儿的过程。各种方案、各种结构,不断地讨论、碰撞、推翻重来。幸好在摄制组成员”翻脸“之前,最终定下六集的框架结构。因为时间紧迫,又加上冬季来临,考虑到采访嘉宾大都年老体弱的实际情况,总导演李谊决定让我提前赶赴盐城,先把重点嘉宾的采访拍摄完成。

20141124日,在盐城广播电视总台一间演播室内,《新四军1941》的采访拍摄工作正式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同的老人走进这里,面对镜头,深情地讲述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

 

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

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

盐阜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盐阜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原副馆长陈肇彦老人,多年来从事新四军历史的研究整理工作,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老人身体行动不便,我们摄制组便到老人家里布置好了采访现场。

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有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是一件做工考究的丝质旗袍。这是新四军战士王海纹参军前最喜欢的衣服。19417月身为“华中鲁艺”学员的王海纹在北秦庄遭遇战中牺牲,年仅18岁。

 

新四军烈士王海纹

新四军烈士王海纹

多年以后,陈肇彦去上海出差,在当地新四军研究会她遇到了一位女同志。这位女同志在向工作人员打听她失散多年的妹妹的下落。她的妹妹是当年跟随她一起离开上海,到盐阜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一次分别后就再也没有了音信。在听到她的讲述之后,陈肇彦觉得她说的很多细节都和王海纹烈士的情况吻合。经过一番核实,最终确认这位女同志的妹妹就是王海纹烈士。而此时,王海纹已经牺牲了四十年,她的家人也苦苦寻找了四十年……

陈肇彦老人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那一刻,略显拥挤的房间里变得异常安静,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20153月,在创作文案通过之后,《新四军1941》开始外景拍摄。为了抢时间,总导演李谊将我和另一位导演韩金娜分成两个组,同时进行拍摄。这就要求我们要熟悉整个拍摄方案,不能有任何遗漏。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大家保持着良好的沟通,随时查遗补缺,配合默契,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新四军1941》摄制组在拍摄期间,盐城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很多热心人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热情。徐振理是盐城滨海县的一位退休职工,多年来热心于当地新四军历史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于我们摄制组的工作更是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前期走访的时候他就陪着我们走街串巷,不辞辛劳,让我们很是感动。

正式拍摄的时候,正好是我这组去滨海县。于是电话里和徐振理老师提前约好集合地点,由他带我们去拍摄地。第二天,我们赶到集合地点的时候,徐老师的车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当时他没有下车,从车窗向我们招手示意,随即车队就出发了。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拍摄地点。当徐老师下车之后,我突然发现他多了一根拐杖,走路也很困难。连忙询问情况,徐老师才告诉我,前段时间他遇到了车祸,脚受伤,右脚的小脚趾被切除了。

当时我一下愣在那里了,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会一个劲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在拍摄现场,徐老师已经按照我们的要求,提前安排人找来了一些老旧的桌椅板凳,马上就布置出了一个当年村民选举的现场。拍摄在顺利地进行,一切都是那么的得心应手,温

暖人心。

拍摄期间起早摸黑、长途跋涉都是家常便饭,但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动萦绕心间,让我们充满斗志,一直向前。摄制组历时半年,行程三万公里,采访近百位亲历者、见证人及军史专家。陈毅之子陈昊苏、刘少奇之子刘源也都欣然接受了摄制组的采访,并对摄制组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感谢。

201573日,六集文献纪录片《新四军1941》接受了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的审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今年众多纪念抗战胜利的纪录片中唯一一部多角度、全方位介绍新四军抗战历史的纪录片,具有重大意义。

2015810日,六集文献纪录片《新四军1941》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

片子播出了,生活一下又回到了往常的节奏。前几天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电话突然响起,是个陌生的固定电话号码。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个老人的声音。她说是她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陈肇彦那里要到了我的电话。她姓俞,是我们片中讲述的那位新四军女战士——王海纹烈士的亲妹妹。当年王海纹和大姐是改了名字之后参加的新四军。老人说看到了我们的片子,对我一个劲地说感谢,又问我能不能把片子刻一张光盘给她,让她全家留个纪念……

挂断电话后,我心绪难平。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王海纹烈士那张18岁稚嫩的脸,还有那件静静摆放在纪念馆展柜里的丝质旗袍。

 

后记:

写完这篇创作手记后数日,我接到一个短信,是王海纹烈士的妹妹发来的,原文如下:

“孙导,祝贺中秋佳节,祝您全家幸福安康。我们夫妇二人现在沈阳与我96岁高龄的大姐一家过中秋,并特地将您的作品带给她。为防止她情绪过于激动,我们安排在今天早晨才放了《新四军1941》,利用假日的欢聚来缓解她的情绪,下一代人也共同观看了,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一再要我转达对您的谢意。希望您工作顺利!节日快乐!”

 

(本文作者:中央新影集团地理节目部编导、纪录片《新四军1941》分集编导)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