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特别节目《怀念阎肃》编导手记
中央新影集团文创中心编导 徐洁勤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9日 11:20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农历新年的第五天,年味还没散。按照往年的习惯,这个时候阎老应该刚刚从忙碌了大半年的春晚后台撤出来不久,坐在他那张堆满了报纸的小书桌前,咬着笔头,想想今年的春晚有什么得失,明年又得出什么新点子。然而这个大年初五的清晨,阎老平静地离我们而去了。

虽然在开始拍摄时已经得到了阎老病重的消息,但是第一次到病房看望阎老的时候,绕过深深的走廊,那个病床上的身影还是让我们毫无心理准备。毕竟,我们印象中的阎老,总是那个中气十足,满面红光,永远幽默而睿智的老爷子。如何在阎老生命的最后时光,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人们能够稍微深入一些地去理解阎老的作品,如何在60分钟的影像里让更多人了解阎老的艺术人生,我们深知肩负重担。

采访阎老的儿子阎宇时,他向我推荐了一篇余秋雨老师为阎老写的文章,其中有两句话这样说:“他从来不曾在公开讲评和私下聊天中,夹带一丝一毫有关自己的职位以及以前作品的信息,哪怕是暗示也没有。”“阎肃先生对‘身份’的自我卸除,不是出于一种谋略,而是出于本心。”这无疑是阎老大家风范最真实的写照,也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深刻的考验。阎老的头衔太多,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是一个愿意标榜自己的人。如何恰当地用阎老能够接受的方式回溯他的一生?或许我们只能选择踏踏实实地呈现,尽可能地从最贴近阎老的视角,尽可能用最平实的方式来还原那些藏在每一段影像、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手稿背后的故事。

 

阎老的经历和作品我们大多耳熟能详,但要做到真切有效地呈现,我们必须选择最直接、最准确的影像。新影的资料库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画面,为了寻找阎老青年时代的影像,我们反复查阅,从阎老的作品和有关单位入手,逐条翻找。最终,我们找到了一段1964年毛主席接见《江姐》剧组时拍摄的珍贵画面。这段阎老在34岁时无意被收入摄影机的镜头,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一段阎老留下的活动影像。而为了还原阎老青年时代历经的逃难、重庆大轰炸和学生运动,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素材,生怕错过一个镜头。阎老在入院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晚会《胜利与和平》,但经多方了解并没有媒体拍摄过阎老在此期间的工作状况。我们不打算放弃,反复联系晚会导演组,最终找到了导演助手在会议现场临时拍摄的一段珍贵的影像,找到了阎老留给我们最后的温暖时刻。

 

  

由于拍摄伊始阎老已经重病卧床,许多常规的拍摄手法已不可能实现。我们不忍将镜头转向病床上的阎老,但无论镜头对准哪个采访对象,又总觉得阎老仿佛就坐在他们身边。只要一提起阎老,每个人的脸上不自觉地就泛起一层暖融融的笑意;只要一提起跟阎老的共同经历,就有说不完的故事,脱口而出的就是无数令人动容的细节。春晚老导演黄一鹤已经多年不接受采访,但一听是为阎老,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我们的邀约。曲作家姜春阳老先生已经86岁,关于阎老的故事,老人在灯光下足足为我们讲述了三个小时。而阎老的妹妹阎志翔,面对着我们的镜头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与大哥之间多年的心结。交谈中,每一次当我凝视着面前那些或是神采奕奕或是泪光闪闪的眼睛,就会在心里对老爷子增添一份敬畏,也会对老爷子多一份感激。

对于人们漫长的一生来说,一部纪录片无论涵盖多少角度,跨越多长的人生历程,都永远是无可奈何地片面而充满遗憾的。但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挖掘,能够唤起人们关于阎老,关于阎老的作品,关于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的记忆;能够留下一部可供喜爱阎老的人随手翻阅的小记,让我们在想念他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看一看;就是我们的初衷,也是对阎老最好的缅怀。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