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恽代英》创作手记
导演 张禾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1日 10:38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随着我们对恽代英了解的加深,对这位革命先烈一生的传奇就越加敬佩。恽代英出生名门,聪慧而早熟。目睹旧中国的种种忧患,让年少的他很早就树立了救国之志,16岁时剪掉辫子,用手中的笔为辛亥革命呐喊。18岁,他考上了以“教育救国”为办学理念的中华大学,主攻哲学,开始洋洋洒洒书写《读万卷书斋笔记》。在1914年,年方19岁的恽代英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义务论》,大胆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用战争在全世界重新划分疆土的阴谋,他在文章中大声呼喊:每个中国人担负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年轻的恽代英深入社会各阶层,了解工农生存状态,对当时中国社会做了深入切实的调查。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不仅给当时中国思想界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也使我们看到一个青年追寻真理与信仰的不懈的跋涉足迹。

今天,我们搜寻整理恽代英文章高达300万字,其内容涵盖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等广泛领域,奠定了恽代英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的地位。

 

恽代英的探索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还是一个大胆的理论的实践者。

1917年,22岁的恽代英建立了武昌第一个进步的爱国社团——互助社。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声响彻了整个中国。恽代英带领“互助社”的成员全身心投入了“五四”这场爱国运动中。1920年,恽代英创办了“利群书社”。“利群书社”很快成为了当时长江中游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基地。

在实践中,恽代英认识到如果旧的社会制度不做一个根本的改变,教育、科技、实业救国都是无望的。他提出要对旧的中国社会做一个根本性的改造。在实践中,恽代英不仅找寻到了自己人生的最终信仰,并且用实际行动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投身到革命救国的事业中。

1921年7月,26岁的恽代英带领二十多名进步青年成立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共存社,共存社成立不久,恽代英等人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便毅然解散了共存社,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恽代英坚定了人生的信仰,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投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去!

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恽代英被选举为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负责在上海创办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创刊的时候发行了3000册,在大革命期间共出版了155期,最多时发行到三万册,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刊物。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这样评价当时的《中国青年》在爱国青年中的影响:当时《中国青年》所传播的所宣传的积极的革命思想,对于当时的广大青年来说,就好像是黑暗中的灯火,启发引导青年走向革命道路。恽代英他提出青年人要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到活动的路上与公众相结合,做一个改革社会、革命,打倒帝国主义的人。可以说《中国青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教育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1926年,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军校中党的力量,派恽代英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到黄埔军校工作后,恽代英为军校政治教学,先后撰写了《国民革命》、《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方法》、《政治学概论》、《党纪与军纪》等教材和论文,对革命军队的建设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论述,使军队政治思想工作更趋完善。

 

恽代英在黄埔军校(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工作期间,冲破世俗藩篱,大胆招收了女学员。后来在这些女学员中,涌现了很多佼佼者,有大家熟知的赵一曼、游曦、胡筠等,她们后来都成为了千古不朽的巾帼英烈。

大革命失败后,恽代英以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他是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又是广州起义后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的秘书长。

1928年,恽代英转移到上海从事地下斗争,秘密主编党的机关刊物《红旗》并负责培训党的干部,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的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工作。

 

恽代英所做的工作,坚定了人们的理想信念。他把一颗颗火种植入到人们的心田,在人们的心中燃起对革命的希望和信心。

1931年4月29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恽代英在南京慷慨就义。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