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
《长驱直入》《攻入颅腔》:洪荒之力
沈华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6日 09:4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三年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也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刚刚参加工作时,常常听到一个词,叫做“韧性”,回想起来,那时可能还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2015年前后吧,有幸参与大片的制作,担任《手术两百年》第三、四集的分集导演,也是这三年的时间,让我懂得纪录片人需要“韧性”。


“洪荒之力”

用这个词,一方面为了醒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这部摄制了三年,用尽洪荒之力的片子。

最后一次在录音棚看合片,是一种母亲看到孩子终于长大了的感觉。这个养了三年的“孩子”,在众人的栽培下,兼具相貌、气质和才华,着实不易。

三年前,当《手术两百年》专家会在北京正式启动的时候,其实我们都知道前方的路还很迷离。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外,科学与人文,故事与观点,如何在内容和视觉表达上找到突破和平衡,这是项目之初,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的难题。

《攻入颅腔》是系列片最先出稿的一集,结构的设置、内容的起承转合、段落的勾连都堪称优秀,所以,大家从一开始都对这集持很乐观的态度,但是事实证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目标的,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前几天,整理电脑文件夹,看到很多文件名为 “跳楼版”、“不再修改版”、“最最最最终版” 等字眼的文件,可能这里面有一种叫做“韧性”的东西。

那是一段考验意志的时间,好几次,眼看就到了deadline的日子,剪辑师要求,文稿推翻重来,那种绝望等同于“爸爸和老公都落水了,先救谁”。文稿中所有的可能性都试过了,剪辑剪不过去,怎么破?我记得那段时间,应该是彼此都觉得很委屈。

两种“语言”带来了难以调和的冲撞,当文字在现实和历史中游刃有余地穿梭时,视觉场景并不能随意跳脱;当科学与人文相遇时,视觉节奏并不能急转直下等等,以前在短片中遇到这些问题,在长篇被放大,那段时间,容易患一种叫做“选择综合症”的病,于是,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开始一遍遍地找、一遍遍试,增删结构和意图、取舍内容和容量、调整情绪和节奏,有时是几个词、几句话回来雕琢、打磨,试图找到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外,科学与人文,互相之间的结合点,对于长篇来说,这个过程,谁做谁知道。

个人一直奉行“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做事方式,就像做算术题,当我们把所有可能性都试了一遍时,事情总会出现转机。在总导演和同事们的一共努力下,第四集成片了,对比最早的文稿,虽然缺少了巧妙的铺成和结构,但是,呈现的大家的是另外一种惊喜。

相比第四集,第三集《长驱直入》的制作可能更多在于内容的整合,这集没有像其他各集都有相对独立、系统的主题,它更加像前后两集的起承转合,我们试图想要描述的一个观点是,医学在完成理性认知和基础技术后,再向前发展的话,那绝对是在多个领域协同发展中实现的。

第三集的制作过程,有点像考古工作者修复出土的古代陶器,我们抓取的素材永远不会是事实的全部,而像散落的陶罐的碎片,我们要做的试图能通过这些鲜活的片段和细节来讲述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故事。其实,完成任何的片子,本身都是一个百转千回、一波三折的过程,如何把纷繁的线索,按照某种逻辑取舍,组织起来都是一个花费心血的事情,其间虽然根据片子难易的不同,花费的心血也不同,但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定会经历的,也是有收获的。

两集片子下来,可以说用了洪荒之力,但依然没有阵亡,我也常常想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哪来的所谓的“韧性”?前几天,看到一位的同事手记抢了我的台词,她说工作过程中最真切的快乐在于,发现了令人期待而向往的拍摄目的地,在于在50多度高温的艰苦旅程中拍到了令人激动的画面……

三年时间,的确有太多快乐和惊喜来源于此,最古老的人类脑库、最新鲜的人类大脑、医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医学重要事件的现场,太多的经历让我更加喜欢、并感谢这部片子。

从手术正式开拍到今天,我们是纪录者,也是亲历者。

    三年时光,我们把这部作品献给这这些年相遇过的所有人,献给我们的青春。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