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
《打开心脏》:幸运者与手术先锋
柯敏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7日 10:3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医学节目的拍摄,碰到的不仅是高超的外科技艺,先进的术式理念,还有在生死之间徘徊的患者。为了讲好手术的故事,他们愿意出镜配合我们,而面对每一个有风险的手术,导演们从接触患者嘉宾的第一刻起,都怀着复杂又忐忑的心情。我记得,2018年春节前的一次聚餐,最后大家说一句祝福的话,我们拍摄器官移植和癌症的分集导演褚金萍,举着酒杯说:“希望我拍摄过的嘉宾明年都好好儿的。”在她拍摄的一年中,见证了很多死亡,虽然是要有职业精神,可是曾经通过话、见过面的嘉宾忽然离去,还是会有心理挫折。

当时,我默默对比了一下我的嘉宾,真幸运,他们都是在最危急的时刻,通过手术,改写命运。而作为导演,被医学巨大的进步所鼓舞,也很幸运。

一个月大的婴儿,通过极其复杂的大动脉调转术,纠正了先天畸形,长大后就和正常孩子一样。

15年前就因主动脉夹层而替换人工血管的患者,幸运地遇到国内乃至世界做大血管手术最有经验的孙立忠医生团队,做了两次大血管手术,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非常有质量。

20岁的香港青年,遗传性心脏疾病发作,心脏无法修补医治,也没有合适的供体心脏可移植时,最新科技的人工心脏帮助他延续生命。

但是,与今天幸运的现实形成鲜明反差的历史事实是:

打开心脏做手术,是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成熟起来的医疗技术,在此之前,大部分心脏疾病患者只能抱病而亡。

主动脉夹层发病非常凶险,人工血管替换手术的术式和材料都是近十几年才有飞跃发展,孙立忠医生提起过,在早期手术中,常会遇到因为主动脉破裂而无法救治的病人,手术室地面的血粘住了拖鞋无法迈步,连医生都会崩溃。

人工心脏研发了60多年,即便到现在,也是技术相对成熟,可以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时期使用,并不能完全替代心脏。

手术的故事,温暖又残酷,每一个救活了无数人的手术,都曾经是人们无能为力的瞬间,每一个幸运的患者背后,都是一群手术先锋惊天异想的笃志躬行。

这集节目中,最让人感慨的幸运儿就是我们远涉重洋找到的美国早期心脏手术的亲历者肖恩。

1954年,肖恩10岁时候,发现心脏疾病,必须通过做手术才能活下去,可那一年,正是打开心脏手术刚刚起始阶段,保障心脏手术最重要的医疗设备——体外循环机,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很多心脏手术患者死在手术台上。一边是心脏病患者必须手术的病情,一边是无法实施手术的设备。一名叫李拉海的心脏外科医生站出来,用人体交叉循环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活的人体做体外循环机做心脏手术。而肖恩正是经历了这样一场手术活下来的幸运儿。并且,他比别人更特殊的是,因为血型特殊,肖恩的父母都不能做交叉循环的供体,给他做供体的是一名和他有着相同血型的陌生人。

如果肖恩不是生活在美国,不是生活在当时心脏手术实践最早的明尼苏达州,不是碰到刚好李拉海医生想出的这个手术方法,不是刚好有一个和他同血型的陌生人愿意施以援手,任何一个节点出了差错,我们都看不到今天,他和家人其乐融融,抱着吉他,吃着披萨,儿孙绕膝的美好画面。

手术,是勇气和冒险,以命相搏,换取生机。在手术的历史中,患者和医生一样值得铭记。从理性之光到打开心脏,医学走上科学的道路并不长,甚至很偶然,身为今天的人类,已经非常幸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了解这段历史,至少,它会让我们做一个懂道理的病人。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