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只为允你一诺
——《承诺》总导演金霞手记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6日 11:36 | 来源:央视纪录 | 手机看新闻


这部关于扶贫的纪录片,从2017年就开始了。记得那年的春节,是一边跟艺术总监张力老师打着长途电话,一边在电脑前完成策划方案度过的。没想到从那开始,所有的大节小节,就都成了项目组的工作日。五组摄制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没有放过一个节日,从清明到中秋,从国庆到春节,总有前方的战友们发来在各村各寨的“全家福”合照。我的朋友圈也成了“拍摄进度汇报”,一般不出现,一到放假过节就一副“正在工作”的架势,真有些不好意思,好像在故意打扰大家休息。

这样一部题材的片子,讲述的是来自中国深处的故事。镜头所到之处,往往是交通不便的封闭隔绝之地;镜头对准之人,更是仿佛被时空锁在了过去。这些人群的命运,在“精准扶贫”的时代命题下,被加速改写,最终与“先富起来”的人们共享40多年来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独特的中国故事,既恢宏阔大又温暖实在,是能够唤起人们的胸中热血,也需要我们以拳拳之心真诚表达的。

在长时间的面对镜头后,我们的主人公开始表现出真性情。连通外界的隧道快要打通了,田凯激动到直接给修路工人跪下磕了个头。扶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到天生塘村调查情况,老奶奶听力不好,问工作人员姓什么,小伙子凑在老人耳边,大声说了句:“叫我小孙就好”。大漠里的贫困户,对着自己的骆驼呼唤:“我棕色的姑娘”。看到雪域高原上景区内的垃圾,村主任久美多吉一边捡,一边抱怨“真的有种想哭的感觉”。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其实整套片子里的精彩对白远不止这些。我们知道,对于并未接触或者没有关注过扶贫话题的观众而言,一部基于“贫困”题材的纪录片,如果在镜头的纪录中看不到前后的对比和反差,是很难理解我们的政府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决心,改变这许多人的命运的。只有在有时间跨度的纪录中,在体现真情实感的同时也体现反差,才能生出理解和共鸣。地理地貌的反差是形式上的设计,前后变化的反差是内容上的设计,喜怒哀乐的反差是情感上的设计,节奏快慢的反差是表达上的设计。

随着我们对各地案例拍摄及采访的不断深入,我们也试图用自己的理解来思考这件大事。精准扶贫,解决的是中国最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因此,它天然的带有经济成分,从一开始便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程度密不可分。“输血式”的扶贫,提供各种兜底保障、安排就业、鼓励创业,只是第一步;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条件和以往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将扶贫工作向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等方向结合引领,由“输血”到“造血”,是扶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经济发展最深层的动力是市场机制,中国的扶贫事业如果要与产业化、乡村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相结合,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市场规律来激发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积极性。而“消除贫穷、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中国的扶贫事业,就是在共同理想的精神引领之下,举世独有的波澜壮阔的中国道路。

扶贫,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果不接触这个题材,你很难想象中国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多么惊人的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的系统性扶贫,使近7亿人口成功摆脱贫困。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扶贫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今年,中国实现全面脱贫,这个目标比联合国定下的,在2030年终结贫困的历史性目标,提前了10年。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跨度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些数据已经可以表明,这项事业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而这些数据背后的故事,则构成了书写不尽、描绘不完的史诗和画卷。

三年光阴,算是没有虚度。既然没有虚度,其中甜苦就不止千言万语。播出在即,惶恐之下却也平静,因为我们彼此知道,团队里的每一位伙伴,只是完成了两个词——倾情、用心。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