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讲故事》之《乐由心生 李心草》
导演手记 徐洁勤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9日 12:3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李指身上重量级的标签不少:首位进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执棒的华人指挥家,现任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当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年少成名的天才指挥家”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身份。再加之交响乐与生俱来的那一分“高冷”,不熟悉李指的人大概率也就推断他会是一个很有距离感的人。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指挥,总是站在聚光灯下最耀眼的那个圆圈里,站在台上台下所有人视线交汇的中心里,触不可及。

的确,观众可见的指挥,仅限于舞台。而指挥真正的魅力,实际却在舞台之外。

拿到选题之后我突然发现,其实不光对于李指,甚而是对于指挥这个职业,我们似乎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非常陌生的。指挥究竟是做什么的?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如果不是圈内人或是交响乐发烧友,或许很少有人能说出确切的答案。

计划拍摄之前与李指长聊三个小时,关于这个问题,他给出了一个相当令人意外的答案:“指挥其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的确,总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指挥,却是唯一不能发出声音的音乐家。看似只需要衣着光鲜地挥挥手,但事实上却是一个没有枪的司令员。“你脑海里所有的音乐,都要靠其他人的配合才能够实现。而且这群人,是世界上最有个性,最难对付的艺术家。”

这样的尴尬,要越过很高的门槛才能克服。

当然有硬的门槛: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天赋,无法在近百人同时奏响的旋律中分辨出是谁奏出那些细微的杂音;如果没有对音乐超于常人的理解,无法找到对乐谱独特的诠释方式。更有软的门槛:细微到在日常排练的每一天如何与乐手们相处,一句话的不对付或许都会影响发挥。

那舞台上的肆意潇洒背后,不仅有天赋限定的门槛;有拾级而上的艰辛;更有着随岁月流逝,人情冷暖磨砺出的人生智慧。

有幸跟随李指回到家乡云南,回到他音乐之路的起点。当我们尝试用影像还原那些在他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时刻,似乎打开了一个与过往对话的平行时空,那些依然静静伫立在岁月中的老房子、旧乐谱、老磁带还有老同学们,其实都一直在等待着老朋友回来。

采访时,李指比预料中更为坦诚,谈起自己曾经的“膨胀”时刻毫不避讳,论及当下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也非常直接。拍摄需要等待布光时,他的常态总是拿着一只铅笔,一本大谱子,不时写写画画。在圈内他是有名的爱给乐谱挑错,朋友圈里发得最多的就是各种乐谱勘误。他在课堂上常给学生说“指挥是一个零容错的职业,一次也输不起”……严谨,细致,永不松懈;临近拍摄结束我发现,大概这些很少会用在艺术家身上的形容词,才是支撑他艺术生命奔腾不息的关键。

最要感谢的还有李指的母亲,为我们翻箱倒柜找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老太太拍摄前夕刚刚从南极独自旅行回来,退休后独自旅行的足迹几乎遍布五大洲。一步步将儿子送上音乐之路,儿子走出来了,她也终于有时间走自己想走的路了。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