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纪录片《蚂蚁岛的奋斗》
6月7日-6月9日CCTV-4《国家记忆》20:00播出
央视频APP每日17:00全网首发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8日 14:21 | 来源:CCTV国家记忆 | 手机看新闻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摄制的五集纪录片《蚂蚁岛的奋斗》6月7日-6月9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20:00播出,央视频APP每日17:00全网首发,敬请收看。


第一集 《创业》   >>>点击观看视频

  这是一座海岛的传奇,也是一部奋斗的史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6月7日起,推出3集纪录片《蚂蚁岛的奋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度呈现海岛变迁,弘扬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

  在中国东南沿海,舟山群岛的千余座岛屿中,现今面积仅有3平方公里的蚂蚁岛,如同一个精神坐标,凝聚着奋进的力量。

  2005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蚂蚁岛考察时指出,“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70年前,生活在这座海岛的人们,如何开启了他们的创业史,如何书写了难忘的奋斗故事,精神的血脉又如何传承并影响至今?

  片中,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公开,通过对数十位亲历者、建设者及亲属的采访拍摄,生动还原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蚂蚁岛渔民挑战贫困,倾尽全岛之力,购买大捕船的创业往事;300余名青年妇女,围海造田500亩,攻坚克难,徒手建成一座“超级工程”;在新时代,曾经世代以捕鱼为业的渔民迎来转型,作为虾皮之乡、船舶制造重地的蚂蚁岛,在打造一座幸福之岛的探索中,挺立潮头……海岛的变迁,始终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成为时代前行的真实写照。

1955年9月

刚刚落成不久的政协礼堂内

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正在进行

参会代表有1500余人

  “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

是他们的青春誓言

也是一个时代的奋斗方向 

作为与会代表之一

时年25岁的林阿信

见到了想念的毛主席 

他的家在一个叫作蚂蚁岛的地方

最初面积仅2平方公里

是舟山群岛中一座普通的岛屿

年过九旬的林阿信

已经记不清60多年前的更多细节

但他心底始终牢记着自己在大会中的发言

《为祖国捕更多的鱼》

普通而勤劳的蚂蚁岛渔民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小渔船,大作为

  新中国成立前的蚂蚁岛,却是另一番景象。

  1949年,随着解放大军渡江战役的胜利,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退守浙东沿海,企图凭借海上防线负隅顽抗。

  蚂蚁岛上仅有的渔船与食物都被抢掠一空。

陈如法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渔民

  “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家里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条小的渔船,我父亲被抓去,在大沙岙那个地方做船夫,给国民党运输物资。”

  在夺岛战斗中,陈如法的父亲陈森林,趁国民党军队放松警惕,带上被扣押的渔船悄悄回到了蚂蚁岛。

  正是这艘小船,开启了蚂蚁岛创业的新篇。

  1950年5月,舟山解放。按照上级部署,渔区众多贫苦家庭第一次领到了专为渔民发放的救济物资。蚂蚁岛的渔民决心用劳动改变海岛的贫穷面貌。

  1952年2月14日,蚂蚁岛乡正式成立。


互助组,合作社

  1952年11月19日,中央发出《关于渔民工作的指示》,要求:

  “大力争取渔民、发动渔民进行民主改革,逐步恢复与发展渔业生产,以配合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蚂蚁岛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舟山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虽然规模不大,但合作与结算方式却很独特。

  在这个生产互助组的带动下,蚂蚁岛所辖五个行政村,陆续成立了18个互助组。

  1953年,生产互助组又合并为渔业生产合作社。

  此后不久,蚂蚁岛陆续拥有了渔业社、农业社、手工业社、供销社和信用社。

  合作化的尝试,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此前单一的生产方式,连年丰收的景象激发了海岛渔民创业的热情。


草绳、火囱与大捕船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会聚在一起,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鬓发苍苍的老人手搓草绳的动作,依然敏捷而娴熟。

  看似并不起眼的草绳,对于蚂蚁岛人来说,却浓缩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与记忆。

  由于捕捞使用较为原始的舢板小船,近海区域的捕获相对有限,要想进行远海作业,只能依靠大型船只。

  然而,购买一艘大捕船需要近万元费用,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购买大捕船,他们决定集中全岛力量在夜间搓草绳。

  由于长时间劳作,很多人的双手被搓伤,而即便如此,也依然没有停息。

  三个月后,这些完全用手工搓制而成的草绳,达到了12万斤。有人算过,如果将12万斤草绳铺开,足足可以从蚂蚁岛连接到省城杭州。

  最终,草绳捕捞海蜇换回的9600元钱,成功地购买了一艘大捕船,它也因此被叫作“草绳船”。

  “草绳船”的出现,让整座海岛兴奋异常,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显然需要拥有更多的大型船只。

  为了响应再次购买大船的号召,时任农业队队长的李雪浓,带头捐出了自己心爱的陪嫁物品。

  黄铜制成的火囱,是当地女孩出嫁时娘家重要的陪送,被视为传家的宝贝。

  为了购买新的大捕船,每个家庭都倾尽所有,纷纷捐出了自家的火囱。

  于是,这艘大捕船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火囱船”。

  草绳、火囱,原本并不相干的两件物品,紧紧凝结在了一起,成为蚂蚁岛渔民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

  大捕船的到来,开启了蚂蚁岛远海捕捞的序幕,也迎来了更加丰硕的收获。


忆苦思甜,砥砺前行

  富裕后的蚂蚁岛,始终没有忘记创业的使命。

  1958年10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第一个人民公社——访五年来乡社合一的蚂蚁岛》,对蚂蚁岛艰苦创业的巨变,进行了深入报道。

  “现在全岛渔民家家有存款,家家在社里投资,多的几千元,少的也有百多元;过去住茅房的五十多户贫苦渔民,现在搬进了新盖的一百多间瓦房。”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开篇处的一幅手绘插图中,还特意标明了“蚂蚁岛”的位置所在。

  也许从那时开始,这个曾经在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蚂蚁岛,开始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坐标。

  蚂蚁岛从此成为全国竞相学习的榜样,也成为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一个响亮的名字。

那些艰苦创业的往事

早已沉淀为蚂蚁岛的生命记忆和精神底色

伴随蚂蚁岛在时代的潮流中

不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

  ◎ 第二集 《攻坚》

第三集 《弄潮》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