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中国》创作手记
——一名女记者后辈的仰望与致敬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0日 14:49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说起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这个名字,或许大多数人不是很熟悉。但说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大家都知道是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其实,这句话就是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对斯特朗说的。
《安娜与中国》本是一个“命题作文”,我们摄制团队却一直在为如何打破传统人物传记片的形态而求索。在前期调研中,同样作为女记者的我,很快就对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前辈产生了兴趣:她脾气火爆、性格直爽,在家人眼中有些不近人情;她放弃优渥的生活一次次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收获了“纸老虎女士”的绰号;她85岁的生命中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她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邓颖超结下几十年的友谊,80岁的寿宴是毛泽东亲自为她举办的……对于一部纪录片的创作来说,这些闪光点无疑是天然的调味剂,让人物更加生动传奇,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而我们穷尽各种方式,仅收集到十几张人物照片和两分钟左右的影像资料。斯特朗的大量书籍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由于作家的特殊身份,斯特朗笔下的文字鲜活有趣,有详尽的细节、情境描写和大量的“内心戏”。以这些文字作为支撑,我们最终选定了内心独白和情景再现两种方式来弥补影像的不足。
首先,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选择有质感的声音演出,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我们不刻意回避她的不完美,而是希望更接近她的真实情感,并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再者,在故事情节和情境氛围与书中描述、文献资料相吻合的基础上,用影像风格近美剧式的情景再现,增强影片的戏剧性、观赏性,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多样性,希望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碎片式的个人生活体验(情景再现)和宏大的历史潮流(历史资料)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幕幕特殊的历史时刻。
在该片的拍摄过程中,我的心灵也得到一次次震撼:在中国革命走过的艰苦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像斯特朗这样的国际友人的传奇故事,比如拉贝、白求恩、马海德等,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顾个人安危,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用西方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谱写了一首首国际主义之歌。与此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际友人这一群体仍然在发挥着独特优势。
回想此次创作的过程,犹如在完成一幅拼图,随着对斯特朗认识的不断深入,这幅拼图逐渐接近完整。希望每位观众看完这部片子,就像与一位老朋友久别重逢,共同感受生命的广阔和理想的崇高。
本片总导演:许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