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永远在路上”——《听,穿透历史的中国声音》创作手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12:46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每一段历史背后,都有一些令人敬佩的默默付出的人,纪录片导演要做的就是挖掘和记录他们的故事。

2021年8月9日,一个万里无云的晴朗夏日,我第一次踏进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鲁谷办公区的大门,这里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大本营,也是我这次创作旅程的起点。在专题片《听,穿透历史的中国声音》中,我担任第二集《友谊的桥梁》导演,在近四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一段“创作永远在路上”的难忘时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办80年来,不忘初心使命,宣传党的主张,全面宣介中国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相交相知搭建了平台,将亿万颗友好之心连接在一起。第二集《友谊的桥梁》要做的就是用最典型的故事展现对外广播所发挥的这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走过了80年的漫长岁月,国际传播的语言数量已多达44种……在此基础上筛选故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之。

记得在采访一位对外广播元老时,他告诉我,对外广播人是一群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人。正如他所说,“默默无闻”是很多从事对外广播人的真实写照。与以往创作的党史题材节目不同,很多对外广播人的故事甚至在网络上都难觅踪迹,对于此前没有接触过这个题材的我来说,这些事情更是一无所知。一时间,如何在众多语言中准确选取最典型的“友谊故事”就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为此,我每天陷入了“连环call”中,白天联系各语言部负责人、前采各语言故事亲历者,晚上将他们提到的故事做详细整理、记录……这种方式虽然不便捷也不高效,但是在前期故事挖掘中却可以得到最多的一手资料。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一个月,最终选定了日语、乌尔都语、老挝语、德语、斯瓦希里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几个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故事呈现在《友谊的桥梁》这集中。

以上只是此次创作中最初面对的一个特殊情况。回望过去四个月,从挖掘故事、联络采访拍摄,到撰写脚本、后期制作,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这是一部情感丰富又充满挑战的专题片,同时它又兼具冷静的和客观的表达。《听,穿透历史的中国声音》努力探索出一条不同以往的“主旋律”表达语态,用我们的创作去记录对外传播领域的中国故事

本片分集导演 张茜菲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