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采棉时节》看国际对话的打开方式,中国故事何以跨越国界?
文|谢江南 乔西汀(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9日 11:04 | 来源:广电独家 | 手机看新闻


一部聚焦2021年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艾尔肯、管小燕和马贵忠3户棉农在秋收时节生活的纪录片,是如何引起国际共鸣,开启国际对话的?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竞争的焦点,也是改变国际传播格局的机遇。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引导下,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新疆占尽优势。但在传播实践中,如何将区域视角上升到全球视野,让新疆故事更好地参与国际对话,是“讲故事的人”面临的持续挑战。

2022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摄制的纪录片《采棉时节》先后在2月3日登陆CGTN纪录、CGTN英语频道,2月9日在中阿卫视、4月18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实现了有效的国际表达。

一部聚焦2021年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艾尔肯、管小燕和马贵忠3户棉农在秋收时节生活的纪录片,是如何引起国际共鸣,开启国际对话的?不同国家、地区观众的参与和反馈给出了答案。

用共同价值构建起沟通的基础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全世界共同的价值取向,纪录片《采棉时节》讲述的是一群劳动者的苦乐酸甜。

阿瓦提县是重要的棉花产地,棉花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采棉时节》以棉花采摘和销售为中心线索,放眼阿瓦提县硕果累累的秋季,走近3个棉农家庭的秋收生活,记录了他们的辛苦劳动,也捕捉到了他们在劳作过程中的心绪变化,向观众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与美好。

艾尔肯一家有大片的棉田,在收获季节,艾尔肯家与村民们辛苦劳作,互助互利;马贵忠、马贵和兄弟人脉广、路子多,在收获季组织采棉工人劳动,签订合同,与工人默契合作;管小燕一家除了棉田还有一片核桃林,秋收季节采摘棉花、收打核桃两头忙。

采棉工人和本村临时招来的采棉帮手都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白天,采棉工在烈日炎炎下辛苦劳动,傍晚,将一包一包的棉花送到收集处。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包一包地过磅,人们仔细地盯着磅称上跳动的数字,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英国观众Daniel Bresland对工人受雇采摘棉花的过程印象深刻:“他们会签订劳动合同,充分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新疆的农民通过种植棉花获得了更好的生活,他们赚了很多钱,能够送女儿上大学,给儿子买电脑,这与我们的生活很类似,都是普通而精彩的生活。”

比利时观众Alex Bounin认为:“我在纪录片中同时看到了采摘棉花的艰辛与美好。天一亮采棉工就得出门摘棉花,天黑后与月亮同行……片中艾尔肯的妻子在自己家棉田里采棉花后疲惫不堪,被搀扶到家吃了药才缓过来,从中可以感受到采棉的辛苦。”

但另一方面,人们在棉花地里一边采摘棉花,一边家长里短地闲谈,不时还唱着小曲儿,采棉间隙吃着消暑解渴的西瓜,这些愉悦的劳动片段也让比利时观众Alex Bounin与阿瓦提人民产生了共情,他说:“我能够看到平凡劳动中的乐趣——人们在棉花地里一边采摘棉花,一边聊天说笑。而且我很开心,在几个月的辛苦劳作后,棉农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们成功地卖出了棉花,赚到了不少钱。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

智利学者Macarena Losada Pérez博士懂得多国语言,研究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采棉时节》使她看到了新疆棉业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她说,棉农的劳动引起了她新的思考,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观。她真诚地说:“新疆是一个距离我的故乡十分遥远的地方,但让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我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我们都在努力地为了生活而奋斗。他们在收获季节的工作压力很大,需要雇人来完成工作,工人得到了应得的报酬,种植棉花的人也赚到了不少钱,赚出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的确,劳动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在劳动中的人所展现出的勤奋、乐观、智慧和辛劳,能跨越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扣动人们的心弦。

质朴真实是最强大的传播力量

纪录片《采棉时节》以平视的拍摄角度、克制的声音处理、注重事件自然演进与客观描述的影像叙事,搭建了拍摄者与观众平等参与和交流的平台,使观众在情节发展中获得与拍摄者的共识,找到共同语言。

在纪录片《采棉时节》中,画外音不是主角,剧本不是主角,镜头中的“点点小事”汇成了观众眼中面目清晰的生活。观众不会被浪漫化、粉饰化的乡村生活蒙上情感滤镜,也不会因他者化、陌生化的民族符号产生更大的偏见。

美国观众Ian Christoff被纪录片中的拍摄细节深深吸引,说自己“特别喜欢棉花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当地的人们想要的是什么”。

纪录片中的“真实”和“直接”并不意味着“平淡”。创造多重可能性、制造悬念是吸引观众的法宝,《采棉时节》也不例外。但是《采棉时节》没有刻意为之,而是用流畅自然的镜头信手拈出蕴藏于生活中的多重可能性和突发性,留下具有复杂性和故事张力的事件,紧扣观众心弦,引发观众思考。

片中,在锯树枝时,管小燕的丈夫不小心锯伤了手,镜头毫不避讳地给了他指甲受伤的特写,鲜血直流。管小燕焦急地打电话给村卫生所,医生特意赶来为他消炎包扎,南疆人民之间的守望相助和互相关心的朴实情感跃然屏幕。

融入秋收生活叙事线索的还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在艾尔肯家亲戚的婚礼上,有维族歌舞,有喷香的抓饭,也有新娘一家动人的情感表达。这些场景与元素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新疆的白金娜说:“好像我已经回到了南疆农村,和乡亲一起坐在炕头,感受着维吾尔花地毯的柔软,享受特色民族饮食的芳香。”

美国观众Kedar Sushmita说:“简直太棒了。我可以如此近距离和深入地看到新疆,了解新疆人民的日常生活。我们经常看到新疆的一面,却不知道另一面,这让人大开眼界。”

影片中的家庭叙事缩小了海内外观众对新疆的认知鸿沟,南疆人民的家庭生活将外界想象的新疆故事落到实际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艾尔肯家,女儿的教育备受重视。艾尔肯夫妇常常跟女儿唠叨的是:“你要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靠你妈妈和我。”

管小燕夫妻俩也是如此。他们忙完地里的工作回到家,边吃饭边问儿子的功课,督促儿子学习。比起画外音的标语式“大道理”表述,常识化的育儿更加真实可信、生动有趣。

送别白尔娜上学的场景是纪录片的情感高潮,母亲热依汗伤心地落下泪来。白尔娜安慰说:“我希望全家永远团聚一堂,但是我们不可能一直在一起。”

比利时观众Alex Bounin认为:“该纪录片深刻地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浓厚感情。艾尔肯夫妇勤勉劳作就是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父母希望孩子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不少在外求学的学子看到这一段也被深深打动。美国观众Ari Wong也特别喜欢这一段,因为对她来说,这是既新鲜又有共情的细节:“我喜欢对孩子们和辛勤耕耘的农民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他们的真实情感,看到当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想起了我和妈妈分别的这两年。”

镜头下,一个个清晰的面庞连接起了阿瓦提县人民的共同生活,也唤起了中外观众的认同感。

《采棉时节》的多角度叙事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文化,要想让人理解,必先从细处、真处着眼。

镜头里淳朴的生活场景降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壁垒,让海内外观众看见了生动活泼、真切实在的生活。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回忆早期纪录片创作时曾说,拍摄纪录片是面对“生成”的方式,拍摄对象并不是导演和编剧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拥有自己的能动性、创造力和表现力。如果没有面对拍摄对象有不同可能性的姿态,只是将导演和拍摄对象的自我都封闭起来“作假”,就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纪录片。

《采棉时节》遵循了直面拍摄对象、以清晰面目记录生活的美学原则,更好地展现出了温暖的人文关怀,产生了独特的、层次丰富的纪录价值。

由于没有预设的架构,观众无需猜测情节的进展走向,也无需依赖纪录片作者的解说,通过识别已有的纪录片风格来调动情感。

《采棉时节》让观众与创作者站在一起,面对故事发展走向的不确定性,也面对陌生的维语和清晰的人民面目,与摄影机一同见证一个中国故事的生成。

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不含主观立场、评述观点的“非虚构性”影像语言,简单纯粹地呈现棉农们的人生百态,也是“零度写作”在影像符号界的成功尝试。

“介入”无需无处不在,镜头的每个细节就是无限敞开的写作,提供无数个入口和出口,让观众参与到意义的发掘与生产当中。

中国发展的时代特色是国际传播的最好内容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急需了解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最好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是国际传播的最好内容。

纪录片《采棉时节》讲述的是新疆地区的故事,但它折射是中国农村的图景、中国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整体发展的故事。它纪录的不仅是个体的人物,也是中国人的劳动智慧、劳动观念和生活状态。影片将中国劳动者参与现代化,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故事融入影像记录中。

新疆棉花生产早已高度机械化,施肥、灭虫、喷洒脱叶剂的工作通常都是大型无人机完成。片中,采摘陆地棉时,硕大的收割打包机从一片片洁白柔软的棉花上掠过,很快就从两边吐出洁白干净又包装整齐的棉花。这使得棉农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棉花,带来更可观的收益。

比利时观众Alex Bounin对片中的科技助力农业很有感慨:“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人工采摘和机械化采收,新疆棉花生产已经这样高度机械化了!我能看到大型无人机喷洒脱叶剂,采摘者可以远程操控机器,这对他们喷洒药剂很有帮助。此外,片中还有大型机器帮助棉农收割和打包棉花,此时的棉花既洁白干净又包装良好,这使得棉农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棉花。”

英国观众Daniel Bresland是女王大学的文学硕士。此前,他并不了解新疆的棉花产业和农村生活,在观看纪录片之后,新疆农村的现代化程度使他感到震撼,他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会使用收割机采摘棉花,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手机,甚至会用抖音记录生活,这让我对新疆有了全新的认识。”

融入新疆人生活中的这些细节,通过纪录片的镜头不动声色地展现给不同地域的受众,让人们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得以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出对现代中国的不同理解,这也正是真实纪录所带来的多义性传播魅力。相信,人们通过《采棉时节》的大量细节,也能感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真诚态度。

《采棉时节》角度丰富的叙事让观众收获了各自最喜欢的画面和故事。现居英国的观众Ophelia Yang说,《采棉时节》是她看过的关于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对于国外观众,新疆并非一个人尽皆知的地方,而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新疆的农业和人民的生活。“他们很享受他们的生活,满怀期待地估算收获日期。观看这个纪录片,能感到真正的平和和快乐。”

另一位住在伦敦的观众Rachel Li曾经在新疆生活过,《采棉时节》使她回忆起自己5岁时在新疆生活的经历,产生了情感共鸣,她说:“我尤其记得那年棉花采摘季节,我和奶奶一起去田里摘棉花,就像纪录片里放的那样。我真的很喜欢看这部纪录片,因为我觉得我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回到了我的童年。”

片尾,白尔娜与家人分别,带着家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坐上了通往远方的火车。白尔娜的手机上有妈妈跳舞的抖音视频,也有自己拍摄的父母在车上唱歌的片段,她既是纪录片故事中被讲述的个体,也是记录家乡和家庭故事的记录者,白尔娜的手机和作为纪录片的《采棉时节》都承载着回忆历史和记录现实的双重作用。

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中,《采棉时节》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通过展现满载而归的丰收情景、平凡生活的人生百态、锦上添花的科学技术,增强中国故事的国际认知与互动,让世界了解文化多元、面目清晰的中国,也让繁荣昌盛、全面进步的中国走向世界。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