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
人物微纪录片的价值引领与创新路径
曹晚红 李梓琪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3日 10:27 | 来源:CDRC2011 | 手机看新闻
一位在抖音平台“上天下海”看似不务正业的中年大叔,竟然是一个吸引千万粉丝的网红和一名威严的人民警察;折纸也能有百万粉丝?是的,一位试图用折纸定格动画描摹中国故事的梦想家,不断被粉丝催更“您再快点”……
《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海报
在网红的世界里,他们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这风景就出现在十集系列微纪录片《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中。作为主流中央级媒体,中央新影集团新媒体事业部的年轻编导们,将镜头对准十位“另类”网红,通过讲述他们的个人故事,告诉观众网红并不仅仅是唱歌跳舞、美颜美食,在多元、包容和开放的社会中,网红也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正流量和正能量。《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的热播,既实现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也探索出了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向和有效路径。
微纪录片: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的融合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时代到来,移动化、社交化、生活化等特性使短视频这一新型媒介形态迅速成为当下重要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当前我国短视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9.34亿(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短视频行业已成为当前最具成长性和竞争力的新业态。
适应社会文化环境与传播环境的变化,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的过程和方式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一切都讲究轻量化的“微时代”背景下,微纪录片成为传统纪录片跳出小众圈层、拥抱年轻大众的新样态和新选择。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和爱优腾等视频网站开始进入微纪录片的生产,并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逐渐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三集《老万的摄影梦》
从纪录片到微纪录片,变化首先体现在时长缩短,集数增加。以《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为例,适应移动传播和场景传播对纪录片节奏和时长的要求,每集在8分钟左右,每一集独立成篇,小而精致。搞怪的“大漠叔叔”花式普法,“老外”秦思源记录老北京最后的叫卖声并传播京味文化,摄影师老万常驻长白山拍摄野生动物,折纸达人秦坤一手叠万物等等。系列短纪录片一共十集,人物年龄、身份不同,从事行业不同,成为网红的过程也不相同,但是各具特色的人物凝聚在一起,从整体上描摹了当下正能量网红积极向上的形象。
第四集《土味说唱家邱勇》
其次,从纪录片的策划、生产和制作来看,拍摄内容更加集中、简洁,大大减少了每集作品的信息负载量,使其成为能迅速适应融媒体环境下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纪录片作品;同时在有限时长内注重突出人物个性和故事冲突,通过合理把握叙事节奏,合理增加叙事的悬念与转折,增强故事的曲折感,也更加具有吸引受众的亮点和趣味性。在《土味儿说唱家邱勇》中,曾经拿过三个国家专利的工程师邱勇,非要辞职做一名创客;2017年就入驻抖音的他,在已经推出1200个视频的时候,粉丝才1201个,并因而被人嘲笑;参加选秀节目,被评委金星嗤之以鼻、冷脸相对。一个又一个的挫折没有难倒他,坚持自己咬牙挺过,最终成就了今天百万粉丝并被观众鼓励创新的土味说唱家。再如扎根农村将农家子弟培养成世界跳绳冠军并且入选“全国道德模范”的乡村教师赖宣治,与他年少时是一个“问题少年”的对比,水果科普达人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他大学时学习的枯燥的精密制造专业的反差,都成为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亮点。
第八集《京腔老外的京城“声”活》
再次,微纪录片这一诞生于新媒体和短视频时代的新型表达和呈现方式,视听语言活泼灵动、不拘一格,包装甚至借鉴了综艺节目的优点,以适应当前年轻观众网络化、碎片化的收视习惯。土味说唱家邱勇首次亮相时的腿部特写和升格镜头,《京腔老外的京城“声”活》中说到老北京卖艺者胡老道、倒骑驴时线条简洁红白两色的动画,大漠叔叔一集解说词中“不会拍片的警察不是好网红”以及“白嫖不点赞”“单身狗”“有梗”等网络语言的应用,都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系列还创新性地使用了MG动画作为开场,加上节奏感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既增加趣味性,又强化了网感。当然,不同于短视频的“随心所欲”,微纪录片本质上是纪录片,作为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碰撞出的“微”火花,兼有纪录片与短视频的双重特征。
《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作为这样一部短小精悍同时坚守纪实要求的作品,扛起了网络时代“微记录”的大旗,以小切口、小视角讲好人物故事、展现多彩中国。
主流媒体镜头中的“网红”故事
什么是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强调中国立场,强调讲述中国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情感,透过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涌现出多元化的个人选择和职业经历,也成就了各具特色的中国故事。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发展,草根出身、获得极高曝光量的网红大量涌现。这一群体在短视频平台发展的早期,曾因一些低俗、涉黄、暴力等违规内容而饱受诟病。随着网络行业监管的进一步加强,视频和直播迎来了深耕细作的下半场竞争。越来越多不同主体参与视频生产后,网红已然抛却低俗标签,成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表。
第七集《跳绳点亮点星火》
作为专业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旗舰”队,中央新影集团一直致力于记录转型期的中国故事。《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系列微纪录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类新型网红的出现与走红,将镜头聚焦十位在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都颇具名气、流量不俗的“顶流”,体现出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和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他们在不同领域中是名副其实的达人,尽己所能传播专业知识和人生态度,收获众多粉丝的同时展现了“正流量下的正能量”,并刷新了人们对于网红的刻板印象。他们代表了新时代“正能量”网红的崛起和新媒体用户价值取向的变化。
主流媒体关注新型网红,讲述中国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情感,通过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也让我们看到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在众声喧哗中传播主流价值观,努力发出具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强音。
微纪录片的沉浸式体验
网红是怎么养成的?屏幕上大显身手迅速吸粉,屏幕背后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关注人的命运是纪录片的使命,传统纪录片可能用60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来记录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那么在8分钟的时长里,我们如何还原他们的故事,如何把他们表现得真实丰满?
微纪录片篇幅短小,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的选择就更加重要。《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系列多以第一人称叙事,没有过多的铺垫设计,开门见山,由人物娓娓道来自己成为网红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初心与梦想。主观视角让观众更容易代入人物、感受故事,打造出沉浸式的感受。面对镜头,《长在自行车上的人》的主人公张京坤提到“多大的舞台我都不怯场,我只要把我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就OK了”,六十五岁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老万的表述则是“拍第一次不好我就拍第二次,我是靠量取胜”,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主人公的讲述之中,“跟随”着他们共同面对人生道路的曲折。编导抓住了主人公用凝练的话语呈现出的生活态度与理念,这些话语直击人心,成为故事的点睛之笔。主人公因其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的不同所展现出来的个性与风采得到直观的体现和流畅的表达。
第五集《长在自行车上的人》
对于这些网红而言,其实存在着两个现场——镜头前的自我呈现与镜头后的真实人生,从叙事结构看,《原来》系列并没有致力于完整讲述人物的全部人生故事,而是用单线聚焦网红的“养成”故事,避免了多点叙事带来的时间拖沓、事件关系混乱等问题。观众会跟着镜头进入他们的短视频或者直播拍摄现场,也进入他们的生活。什刹海的胡同、四合院和记录声音的秦思源,桂林如画的山水与折纸设计师张坤,海南的阳光沙滩和漠叔,人、故事与环境、场景交融,围绕着网红“养成”这一核心主题,镜头内外的主人公变得真实和立体。
第一集《大漠叔叔的花式普法》
当然,新媒体时代的微纪录片想要吸引观众观看、传播与讨论,还需要具备交互性和话题性。因此,编导的在场与出镜在打造纪实段落的同时,又使得观众与主人公产生了一种交流与互动。在第一期《大漠叔叔花式普法》中,大漠叔叔嫌弃导演拍摄手法传统,指导摄像如何拍摄未果后,夺过摄像机就跑,这样的纪实段落完全出乎观众意料,真实体现了漠叔“欢脱”的性格。漠叔还让导演帮着拍自己的视频,隔着屏幕观众都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导演的无奈。最精彩的段落当然是在进入漠叔家后,编导成为“误入片场”的“粉丝”,提出诸如“他创作的灵感又来自哪里呢?”“作为配音我也很期待,(大漠叔叔住的地方)不是大豪宅也得是高级公寓吧?”等问题,当然漠叔家里的状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屏幕上停留数秒的字幕“不知道该拍哪里的镜头”充分体现了编导的无语,也引得观众捧腹。再加上漠叔视频中模仿《走近科学》的反诈教学,派出所所抓的犯罪分子竟然也有漠叔粉丝这样的神来之笔,使得这个8分钟的人物微纪录片自然地具有了话题性和传播性,观众也牢牢记住了一个幽默有梗、致力于普法的人民警察形象。这样的交流感和话题性在《原来》系列的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
第十集《数字时代的网络新民俗》
纪录片的网生时代或已来临,《原来你是这样的网红》以其生活化、故事化的影像表达、从微小角度切入生活,呈现出鲜活和丰富的社会百态,并受到年轻受众喜爱。可以看出,以中央新影集团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的“国家队”,扎根中国现实,努力挖掘与观众有情感连接、与时代共鸣的故事,正将越来越丰富的中国故事以精良的影像呈现给国内外观众,展现出发展中的中国愈加开放、包容和多彩的姿态。“世事万千,坚持走自己的路”,正是《原来》幕后制作团队的真实写照。
(本文转载自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CDRC2011”)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