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影集团荣获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度优秀制作机构 多部作品和个人在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中获殊荣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2日 16:5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2023年5月1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公示2022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为了进一步从制作、播出、产业、人才等多个环节加大对国产纪录片的扶持引导力度,发挥优秀作品、制作机构、播出机构和创作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坚持客观公正、优中选优的原则,评选出2022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共设十二个单元的奖项。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被评为2022年度优秀制作机构,并有多部作品和个人获殊荣。其中:纪录片《良渚》荣获优秀系列长片,纪录片《向往》荣获优秀理论文献片,纪录片《采棉时节》(中文版)、纪录片《中国人丁龙》荣获优秀长片,纪录片《新西行漫记》撰稿团队(于鹏、张玮、陈磊)荣获优秀撰稿。
纪录片《良渚》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的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西部,截至目前共发现了六百多处遗址。长久以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一直存在,然而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还没有一处考古遗址能证明这一说法。直到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发现,良渚文化被证实已进入文明时代,从而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
大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良渚》,共四集,讲述自1936年良渚文化被发现以来,几代中国考古学家苦苦探索,孜孜以求的发掘研究历程,他们用实实在在的发掘成果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存在。
玉器是良渚文化中极为引人瞩目的出土器物,良渚玉器,出土有上万件,不仅数量多、器形大、工艺精湛,而且良渚人还用玉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用以标识身份和区分阶层,“藏礼于玉”,在国内史无前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以及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考古认识最清楚的都邑遗址,而且良渚人建城,高低有序,“国”“野”有别,“藏礼于城”,对后世影响甚大。
大约距今4300年前后,辉煌璀璨的良渚文化突然衰落,其原因虽无定论,但良渚晚期的诸多遗迹表明,当时社会动荡,加之水患频袭,千年良渚终于落幕。不过良渚文化并未消失,它在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对抗与融合中,开启了新的生命历程,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纪录片《向往》
《向往》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延安电影团、拍摄人民电影的故事。在那炮火硝烟的年代,一群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艺术家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奔赴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拍摄了第一部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影片胶片在送往前苏联冲洗的过程中消失在战乱中。这部电视纪录片以中国纪录电影后辈重走初创之路和寻访电影及电影人创作初心的过程为框架,再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年代勇担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历史责任,重温延安精神。借助一段寻访之旅,透过尘封在胶片里那一张张青春生动的面孔,再一次感受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胜利和理想的向往之情。
在寻找的主线中,主创团队带领观众重新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故事中再现冼星海、袁牧之、吴印咸等当时的热血青年,讲述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人生选择甚至是他们的夙愿与遗憾,再现延安电影团从创立到发展筚路蓝缕的初心故事,展现抗战中的延安如同灯塔般照亮各地奔赴而来的青年的内心。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包括延安电影团成员,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用他们鲜活的形象感动观众,用艺术的力量带领观众寻找初心、坚定信仰。
拍摄过程中,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学院、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电影资料馆等专业机构的资深专家作为本片的顾问、撰稿团队,成为本片在专业性、史实严谨性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本片历时近三年,在中国北京、延安、西安、保定、忻州、上海、武汉、沈阳及俄罗斯莫斯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多地取景拍摄,发掘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等多份一手资料,有很多珍贵文献为首次披露。用文献和背后的故事,勾勒出一个个波澜壮阔却又生动可亲的红色故事。
纪录片《采棉时节》(中文版)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世界重要产棉区,阿瓦提县位于新疆中西部,面积1.3万平方千米,13个民族的20多万居民生活在这里。2021年秋天,采棉时节,摄制组历时两个多月全程跟拍记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三户普通人家采棉、售卖的整个过程。影片采用纯纪实拍摄,让观众了解新疆棉农的真实生活,体会到这个地区人们的生活和每一份丰收的来之不易。
纪录片《中国人丁龙》
一封120年前的信件,引出一个历史谜团:19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收到一封捐款信,信内捐赠12000美金,用以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系。来信的是一位中国人,他的名字叫做“Dean Lung”,多译作“丁龙”。当时的12000美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今天的数十万美金,丁龙的职业却是一名仆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无人不知。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曾经在这里深造。而由哥大汉学系发展而来的东亚系,同样举世闻名,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一块高地。
丁龙的贡献如此卓越,他在历史中却没有留下清晰的足迹,他来自哪里,他去往何处,他为什么会发起捐赠?这段百余年前的往事,曾经不为人知。近年,中国与美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丁龙、寻找丁龙,这位神秘人物的面纱也被逐渐揭开。
纪录片《新西行漫记》
这是一部由外籍主持人讲述、记录当下中国发展变化的现实题材纪录片。本片以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为寻路线索,来自英国、美国、哥伦比亚三位外籍主持人与斯诺一样,一路追随当年红军的脚步,再次踏上长征路,通过各自的亲身体验,向观众讲述今日中国正在发生的“新西行漫记”。通过外籍主持人的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观察、体验、感悟长征沿线各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秉承长征精神,持续接力,在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带来的巨变,进而探寻 “今日中国究竟从何而来”这一深层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