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过火车吗?”
“从来没有。”
“想坐一次试试吗?
“想,我从来没离开过村子,我想看看铁路尽头的样子。”
5月的东南亚,气温42摄氏度,在没有空调的小房间,这是我跟一个17岁小姑娘的对话。我看到她眼里的光芒,我想捕捉这些光芒。
东南亚的故事略有不同,总导演给了明确的要求:我要充满人情味的小故事。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那些小而美的项目,跨越地域、语言温暖着人心。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四个人物故事:想坐中老铁路去远方看看的老挝小姑娘,患重度白内障想看见光明的老爷爷,奔赴泰国助力核聚变研究的90后工程师,种植中国水稻的老奶奶。出发前和摄制组商定,将对拍摄嘉宾的干预降到最低,尽力捕捉那些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第一个故事的发生地是老挝沙耶武里,一个甚至没有官方译名的小村子。虽然有所预期,村子的贫困程度依然超出了想象。见到主人公老爷爷是在一个木板搭建的小房子里。他患有重度白内障,视力退化到只能看到模糊的色块,并且逐渐加重直至失明。老人的表情很平静,他已经做好准备接受黑暗。唯一心痛的是,他有个最疼爱的孙女,她在一天天长大,而自己再也看不清她的样子。
了解后得知,当地的强烈日照让白内障发病率极高。但是全老挝能完成白内障手术的医院仅有六家,医生更是屈指可数。一台白内障手术花费人民币三千元,对于老爷爷的家庭,这是个天文数字。甚至整个村子,人们将白内障视为绝症,只能在绝望中祈祷光明逝去的慢一点。
我们跟拍的是共享基金会和柳州红十字会医院组成的中国医疗队。我们无法得知他们如何在地图上标记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子,但是他们确确实实走到了这个角落。手术前我们拍了一组采访,问那些患者,如果可以重见光明,他们最想看到什么。回答令人心疼:“我想看见身边人的样子”,“我想看见这个世界”,“我想看见光”。摘纱布的那天,我们讨论了很多种拍摄方案。实拍的时候,摄制组把老爷爷的孙女接到了现场。老爷爷正对窗户坐在椅子上,窗外东南亚正午的强烈光线照在脸上。摘下纱布的一瞬间,老爷爷望着孙女,眼睛里的泪水让在场所有人动容。孙女笑着摸了摸爷爷的脸,老人眼里有了光芒。
接到《大道十年》的拍摄任务初始,只觉得这是个很大的命题。一路拍摄下来,这些改变命运的瞬间,这些小村子里的小人物真实的欢笑和泪水,让来自中国的善意、让共享共建共赢的理念有了最具象的表达和沉甸甸的分量。
故事的结尾,老爷爷可以拉着孙女的手,陪她走过一段人生路;老挝的小姑娘奔跑着冲上了中老铁路的列车,她的未来将被改写;90后工程师看到托卡马克装置放电成功的火焰,离造福人类的清洁能源又进了一步;老挝大娘吃到了中国团队研发的多年生稻米,四季耕作的辛苦可以大幅轻减。剪辑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眼里的光芒,作为记录者,何其有幸!
“一带一路”走过十年,那些谋篇布局的旗舰项目,帮助共建国家找到发展的愿景和途径。同时也有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为普通民众带去真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一带一路”合作能够使760万人摆脱绝对贫困、3200多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在同一条道路上,不同文明的人们携手面对贫困、疾病和危机,在无数偏僻贫瘠的角落合力描画温暖的民生图景。这也许是对大道同行、和合共生最直白的阐述。
结束中老铁路故事的拍摄,村子里的小朋友们围着摄制组喊“bai jing”,我以为他们在说我们从北京来。翻译告诉我们,他们说的是“去中国。”也许沿着这条路,这些小朋友的未来会有全新的无限的可能。
感恩一路相遇,回望皆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