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冰,要不要来参与我们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项目?”
“新时代什么?”
“新时代文明实践。”
“什么实践?”
这段对话发生在2021年8月6日的晚上7点55分,之所以印象这么清晰,是因为前一天是我生日,彼时的我正在享受前一天没吃完的蛋糕,品尝甜蜜中就接到了电话,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接到这个拍摄任务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努力的消化一个问题“什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这里面每个字,每个单词我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能念的出来,却又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专有名词。
而这个为期三年的纪录片项目,就是我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
拍摄地点:山东荣成
拍摄日期:2021年9月26日至10月2日
标签:人人都是志愿者
“暖心食堂办多久?”
“你问这个干什么?”
“你就先说,这个食堂能坚持多久?”
“能坚持一辈子。”
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是十分不解的,这里的每个人都坚定的相信“新时代文明实践”会给人们带来好日子,并且不计报酬的付诸行动。常年生活在首都的我,无法理解在这个时代还有不计利益的人存在。
或许有,但是我相信总是少数,当生活的压力背负在人们的肩膀,保护自己和爱的家人永远是第一位,旁人一定会被放在身后,这是人的天性,无关道德。
但是这里不一样,作为第一个带我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城市,这里就像小时候课本里的共产主义社会:路上到处可见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匆忙而行,前往需要他们无偿帮助的地方,而他们家里的困难,总会有其他的志愿者,帮助他们解决。每个人都在凭借自己最擅长的本领去帮助别人,而这无关回报。
这个城市就在这种精神共鸣的环境下,和谐的绽放着。
我曾经有些无礼的问过荣成的赵主席,你们是不是为了应付采访,而精心准备了一场大型真人实景演出?
赵主席被我的话逗笑了,他自豪的告诉我,红马甲就是他们只要出门都会穿着的衣服,随时随地、每分每刻,他们都是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这种社会精神风貌早已被所有人接受,无需强迫,因为每个人都是付出者,每个人也都是收益者。
“我是一个农村妇女,素质不高、觉悟不高,村里乡亲帮助我们,我们没有什么去报答,只有尽心尽力为村里做事。我帮别人,别人也在帮我,村里现在这种风气,让我觉得很幸福。”
“我们一开始就13个志愿者,出门弯腰低头不好意思,现在村里大家就算不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也穿着红马甲,这已经融入我们成为一个身份了。”
他们用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告诉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变化。
这时,我真的开始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他把这个城市打造成了理想的桃源乡,在一个流于世俗和物质的时代,舍弃了金钱。
荣成市夏庄镇甲夼马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永泉,是我们开机后第一个拍摄的人物,一讲到工作他的眼神就会发光,滔滔不绝的跟我们讲这个曾经让人头疼的“上访村”,是如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引导下,成为了一个“文明村”。
镜头有时候是无法拍摄到人物的灵魂的,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他在和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他在发光。
然而,去年马书记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68岁。
我想,他只是换了一种生命形式,继续发光,继续在桃源盛开。
拍摄地点:湖北武汉
拍摄日期:2021年10月3日至10月4日
拍摄武汉的过程,经历了一些坎坷,拍出的效果却是我很喜欢的。
我本以为经过之前的拍摄,我已经很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了,但是现实就是喜欢打脸,让每个翘尾巴的人,脸色通红。
在这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又变化了一种形式。“红巷爷爷”、“红巷奶奶”讲述的红色故事,吸引着一批批来这里打卡的游客。万娟团队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如何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时代背景,武汉人的坚韧,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另一种精神风貌的体现,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这里似乎就只有一户人家,全城的人都是一户人家,关系亲密,无非是住的远近有别。
拍摄地点:安徽天长
拍摄日期:2021年10月5日至10月7日
天长的快板队热闹又接地气,在拍摄他们走街串巷宣讲的过程中,看到了无数的笑脸,这些快板队员既是村民,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他们自发的组织创作快板书,将国家最近发布的新政策、周围发生的新鲜事编进来,通过快板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新理论、新政策传播出来。
拍摄地点:吉林长春
拍摄日期:2022年8月8日至8月11日
去长春主要拍摄的寻医问药志愿服务队,这个服务队伍很打动我。当时在长春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样一支队伍无偿为老百姓解决特急的送药问题。
记得负责人米良告诉我,当时他们穿着红马甲,手里拿着送药箱送药的途中,曾有人问他们给人送药收多少钱,他们回答,我们是志愿者,不收钱。询问的百姓惊讶了一下,马上伸出了大拇指点赞。
他们送药的过程,就像电影院的商业大片一样紧张刺激,从买药、送药、赶路、交接,每一步都在和死神抢夺时间。饿了车上吃,渴了车上喝,急了就路边蹲蹲。
真的是“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即使在补拍的过程中,我们所有摄制组,都能在其中感受到那种压抑紧张的气氛。
当药品成功送达后,所有人瘫倒在地的一刹那,所有人都在笑。
米良告诉我,那个点赞的手势一出来,他们觉得累也值得。
拍摄地点:天津
拍摄日期:2022年8月12日至8月16日
说到天津,昆香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赵华娜和志愿者李秀英阿姨,真的是两个高光人物。
来到天津的第二天,正好是天津要进行全市大筛的一天,为记录赵华娜和李秀英阿姨的一天,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我们分为两组,一组凌晨三点就在赵华娜家楼下开始记录她的一天,另一组则前往李秀英阿姨家拍摄她参与志愿活动的一天。
热情的李阿姨,为了迎接我们专门自制了天津的煎饼果子让我们填饱肚子,在采访中说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志愿者对她的帮助,几度激动流泪,我也跟着在机器后面流泪。这段故事是我拍摄的最生动、感人的一段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故事。
拍摄地点:北京海淀
拍摄日期:2022年8月20日、8月25日至8月26日
北京海淀的共享单车治理故事,是我最喜欢的转场故事,镜头拍的生动鲜活,富有朝气,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现象也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
而这些杂乱其实充斥着我的生活,只是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从没意识到,这种杂乱已经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疾病”。
无人愿意为“他”医治,因为病不致死。但是所有人都成为了这种病的受害者。我也真切的体会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我们到底有多近,似乎,我也开始理解,到底什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了。
而当文明骑行的倡议响起,无数共享单车在路上骑行的画面出现时,我知道海淀的这个案例“成了”,“他”的这个病,“有救了”。
后期进行了多久,我实在记不清,只记得一开始总导演朱局钊在黑板上写下的这块倒计时日程;只记得我们凑在办公室里一夜又一夜的磨片子、对节奏;只记得我们在后期机房里整晚整晚的熬夜剪片子;只记得一场场讨论剧本、讨论画面的会议。
2021年到2022年,辗转一年的拍摄,一直在“扫码”中度过,落地扫码,出行“扫码”,到各地之前和单位报备,和拍摄单位报备,随身携带的消毒纸巾和消毒水,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和同事们一起在电话、办公室、机房中开会度过。
我们有快乐、有大笑、有烦恼、有争吵,我们就像是一场持久战中同在一个战壕中的战友,互相吐槽、互相掩护,也相互理解。
写到这里,情绪突然复杂起来,笑着流泪。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说这些的人,其实不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也在悄悄改变。有人在为了社会的精神缺失而拼搏、奋斗,他们不求名利,他们砥砺前行,他们迎风破浪,他们肝脑涂地。
我们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无知的享受他人无畏的奉献,却不愿意低头看看那些浑身泥泞的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最大的幸运,就是能有机会,把他们的故事讲给熟睡的人们,努力的摇醒他们,让他们和我一起,尝试拥抱那些默默负重前行的人们。
感激“新时代文明实践”。
(本文作者:专题片《文明风盛新时代》导演)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