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谁?或许大多数人不知道答案,但毛泽东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却是经过她撰写的文章传播到世界,由此她也获得一个绰号“——纸老虎女士”。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美国著名的进步女作家和记者。她一生六次来到中国,撰写了七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和大量文章,用手中犀利的笔传播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就。斯特朗曾经说过:“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她前四次来到中国,是为了探索一种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却在无意中为自己确定了最后的归宿,并将人生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奉献给了这里。
回首中国革命走过的那些艰苦岁月,留下了很多有关斯特朗的传奇故事。她的名字应该被历史和人民所铭记。与此同时,探寻斯特朗的人生轨迹,解读那些有关中国的文字,剖析她对中国的情感变化,对我们研究中国革命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正确的决策和思想引领下, 在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下,领导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
两集纪录片《安娜与中国》以最简洁的时间线,回顾斯特朗40岁来到中国后的人生,并将她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革命足迹穿插其中,通过采访她的后人、身边的朋友、同事,力求为观众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真实的斯特朗,剖析她成为革命观察家的心路历程。随着一次次到访中国,斯特朗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认识逐渐深入,与中国的羁绊与情感也越来越深,最终将自己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著名记者,知名作家,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96年前,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一次前往中国采访,她没有想到,从此她会与中国结下生死与共的情缘。
1925年斯特朗第一次到中国,初次面对古老的中国文明,她感到隔阂,但不久之后,她却感叹说:这里不是异国他乡,而是我的家乡!是什么事情,让斯特朗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斯特朗再次访问中国,在中国革命最黑暗低潮的时候,她以惊人的洞察力做出自己的判断,她说:“有勇气把中国从中世纪推进现代世界的,必定是这样的工人和农民!”
1937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斯特朗又一次来到中国,她深入山西农村,到八路军总部进行采访,成为当时极少数能够深入八路军核心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在这次中国之行后,斯特朗再次做出判断:“在人类历史中,中国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五分之一人类解放是本世纪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
在中国革命最低潮之时,在中国抗战最艰苦之际,斯特朗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她在中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跟随斯特朗的足迹重回历史现场,从不同的视角再次见证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 点击观看视频
年轻时的斯特朗
安娜在中国采访写作
安娜关于中国的著作《千千千万中国人》
斯特朗在山西
山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旧址
安娜在重庆与周恩来交谈
1940年周恩来与安娜会面的记录
安娜的侄孙接受采访
安娜在中国采访各界人士
斯特朗一生六次来到中国,每次都处于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刻。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9日,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面进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消息传来,斯特朗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嗅觉意识到,中国正迈向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于是,在1946年斯特朗第五次来到了中国,而这一次她的目的地十分明确,那就是延安。
1946年8月20日,在毛泽东住所外的一个小石桌旁,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访谈开始了。毛泽东与斯特朗的这次谈话,天南地北,古往今来,无所不谈。
1948 年1月,斯特朗返回美国。她把延安之行写成《中国的黎明》一书,在印度、美国和法国出版,又撰写了西方第一篇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毛泽东的思想》发表在《美亚》杂志上,将“纸老虎”论断传播到世界。
然而,斯特朗在离开延安之后,命途多舛。1958年9月22日,斯特朗终于在别离10年之后,第六次来到中国,并在此定居。
斯特朗为旧中国的灭亡尽了一臂之力,又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用自己的文字,使世界各国人民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使对中国有误解的人们改变他们的想法。
1970年,斯特朗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碑上铭刻着:“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点击观看视频
纸老虎理论发表在美亚杂志
毛泽东与斯特朗
回到美国发表文章的斯特朗
采访斯特朗侄孙特雷西
74岁的斯特朗到西藏采访
斯特朗编写《中国通讯》
定居中国的斯特朗渴望工作
周总理为斯特朗80大寿庆贺
斯特朗去世后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