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从木匠到画匠 来到北京琉璃厂的人,总是希望能有点意外的惊喜。而1917年9月26 日这一天,对于42岁的陈师曾来说,这个意外却超出了他的判断。当时,这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国画教员正在一家不起眼的南纸铺里闲逛。无意间,角落里的一方印章让他眼前一亮,印章布局奇巧,刀功老辣。但是篆刻者的名字他却从未听说过。陈师曾急忙打听这个人的住处,随后匆匆离去。 在宣武门外的法源寺,陈师曾找到了印章的主人。这位年近花甲,在生人面前有些怯生的老者,是个画家,来自湖南乡间。因为画作卖不出去,只能靠刻印勉强为生。两人一见如故,深谈了许久,从此结为知己。 陈师曾是清末大诗人陈三立的长子,著名学者陈寅恪的长兄。他本人学贯中西,是当时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这样一位大家为什么会对一位毫无名气的民间艺人如此垂青呢? 仅仅几年后,这个当年只能蜗居寺庙、生活窘迫的老人却名声鹊起,他的画作超越了陈师曾和同时代的很多人,最终成为了当代中国画坛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名字叫齐白石。
第三集 从画家到巨匠 这里是北京跨车胡同经过改造之后留下的唯一一幢民宅,这个四合院就是齐白石的北京故居。自从1926年冬天,齐白石用两千大洋从一个前清的太监手里买下了这个院落之后,他就一直住在这里,晚年的大多数作品也是在这个小院里完成的。 在经历了初到北京时的窘迫,画作卖不出去的冷遇,居无定所的漂泊之后,70岁以后的齐白石不仅奇迹般地成为了北京画坛的大师,还当上了美专的教授。从此,他在画界的地位无人撼动。 经过十年的历练,齐白石彻底脱胎换骨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衰年变法,自成一体,从此他再也没有因为画作卖不出去而发过愁了。那么,究竟什么是齐白石所说的衰年变法?他又是怎样从一个濒临潦倒的底层穷困画家,一跃成为了蛮声海内外的画坛巨匠呢?
第二集 从画匠到画家 1902年秋天,已经40岁,一心只想待在湘潭过安分日子的民间画师齐白石,先后接到了来自西安的两封信。一封是在衙门里做官的老乡夏午诒寄来的,他请齐白石去西安教他的如夫人学画,并随信寄来了路费。 他的另一位老乡郭葆生怕他不肯出远门,也特意写来了一封长信,诚恳地劝说齐白石要走出去,他在信中写道:“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 经过了再三的犹豫之后,从未出过远门,没有多少见识的齐白石,在不惑之年带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走出了湖南。齐白石没有想到,他这一步迈出去,便是人生和艺术的另一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