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团队
  • 总顾问:冷溶
  • 总策划:杨胜群  徐麟
  • 出品人:高峰
  • 总监制:姜淑萍  燕爽  郭本敏
  • 总撰稿:龙平平
  • 策划:徐建平  马继奋  吴瑞虎  郑川
  • 监制:张爱茹  熊亮华
  • 编审:赵士刚   迟爱萍  蒋永清  张曙
  • 总制片人:王燕
  • 总编导:温艺钧
  • 执行总撰稿:吴振兴  刘贵军
  • 撰稿:周锟  孔昕  叶帆子  王桢
  • 总摄影:赵一楠
    编导组:温艺钧  李琳  崔宇宁  刘颖颖  张兰云  王欣  李辉  郭晓清  叶尚霖  姚瑶  周婧
  • 摄影:陶然  赵布虹  何雄鹰  段聪  张海宁  王筝
  • 解说:苏扬

编导:崔宇宁

创作感言:
    《陈云的故事》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参与创作的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历史文献资料的强大作用和力量。陈云留下的大量遗物让这位离开多年的伟人,再一次有血有肉,有性格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也正是这些遗物,让我对这位以前几乎完全不熟悉的伟人有了更加形象地理解和认识。他个人的情致,与家人生活的点滴,拉近了他与我的距离。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伟人所具备的最为质朴的情怀,和他对生活以及亲情的深刻理解。——崔宇宁

创作感言:
    由于这次的创作机会,我得以近距离地了解了一位国家领导人,也再次重温了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一件件尘封多年的陈云遗物和一段段亲历者深情的回忆,都感动着和教育着镜头背后的我。一个从无到有、万象更新的新生国家的奋斗历程,一位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的人民公仆,都是值得人们尊重和永久记忆的……——王欣

编导:王欣

编导:郭晓清

创作感言:
    陈云,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不像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更为大众所了解。在参与制作纪录片《陈云的故事》前,自己对陈云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他是一名经济学家,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奠基人,而他具体做过什么是模糊的。当这部系列纪录片制定了十六集的容量来讲述陈云时,还曾疑虑,如此大的篇幅介绍一个人是否有充足的故事来支撑呢?
    随着查阅各种资料,与同事一同创作,陈云的一生也慢慢在大家面前舒展开来。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陈云就担任了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领导层的核心成员,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说新中国建设的整个过程都留下了陈云的身影。
    即使面对“文革”那段特殊的岁月,陈云不仅没放弃自我修为,更心系战友,拨乱反正。他的一生犹如一本新中国历史书,饱满而厚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应该是他对自己最好的诠释。
    如果要定义什么是“克己奉公”可以来了解陈云;如果要见证什么是“鞠躬尽瘁”可以来了解陈云;如果要诠释什么是“高瞻远瞩”可以来了解陈云!——郭晓清

编导:叶尚霖

创作感言:
    这次参加大型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的制作比之前要有了些基础,比去年制作《邓小平遗物的故事》时,在操作手法和故事的描述方面,包括和文献单位的合作都有了一些经验,所以整体要比之前更加顺畅。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多难题。这次要制作的这一集原本叫《战友情深》,描述陈云和李先念两位同志之间从战争年代到经济改革时期的深厚友谊,但是以为诸多原因后来临时改为了《共创伟业》,在这中间加入了叶剑英和邓小平同志的故事内容,作为临时调整,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提前精心准备的素材,所以这次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这次的长进就是长进在这里。通过这一次的磨练,在未来应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可能心中会更加踏实大胆。半年时间,现在到了尾声,感谢领导和同事一路的陪伴与帮助。——叶尚霖

总制片人:王燕

创作感言:
    在参与大型高清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采编中搜集资料、拍摄画面、编辑视频的过程,也是我熟悉陈云、理解陈云、表达陈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更多的陈云生平思想的材料;有幸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再排序,以求能在片中清晰地表达陈云的思想活动和实践过程;有幸通过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画面的创作去反映陈云做了什么、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如何。
    这部十六集的影片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收获颇丰,我了解了一位老人——陈云,记住了一句话——不惟上 不惟书 只唯实。——李琳

编导:李琳

编导:张兰云

创作感言:
    在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中,我担任了第二集《特科风云》和第三集《特殊使命》的编导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制作这种人物类的文献纪录片,兴奋之中也有忐忑。如何在短短的三十分钟内讲好故事?尤其是如何在故事中展现陈云的性格,如何把握住人物的魂?这些都是创作最初最为头疼的事,随着几次三番地修改,和撰稿孔昕的反复磨合、求证,对于陈云这个人物的理解也一步步加深。
    从开始全局的了解,到自己这两集故事的细化,陈云这个人物的面孔渐渐变得清晰和鲜活起来。欣喜之余,更多地工作也接踵而来,由于第二集和第三集讲的都是陈云早期参加革命工作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画面和历史资料,甚至连照片都没有,而亲历者也因为时间久远更是无从下手。在反复寻找当年的当事人都没有结果之后,我们只能求助于专家和学者,这不得不说是这两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大憾事。为了营造当年陈云惊心动魄的特科生涯和他完成特殊使命时的艰辛经历,摄影师和总导演力求在意境和情绪上下功夫,片中尝试使用了一些再现的效果,最后呈现出的结果也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希望这两集节目能让观众看到一个大家所不了解的陈云。——张兰云

编导:周婧

创作感言:
    青浦,毗邻于上海的江南水镇。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静谧幽深,安然自在,这是我看到青浦拍摄素材时的第一感受。周而复始的生活,都循序渐进的开始,又悄然结束。而这里,就是《青浦调研》这集故事的发生地。
    《青浦调研》这一集是以1961年陈云回到家乡青浦县为主线,反映陈云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调研精神。“事非经过不知难”,如何架构这集的结构内容,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创作之初,尝试过多种方法,比如,只讲述1961年的青浦调研,发现内容单薄,说服力不强;但以青浦调研为引子,贯穿讲述陈云一生的调研经历,又会繁琐,打破了故事的节奏和连续性。最后找到相对好一点的思路是,把陈云注重调研的思想精髓“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穿插在全片中反映,以1961年陈云青浦调研为主线,再引出1957年陈云回到家乡解决血吸虫病问题的事例,充分利用1991年陈云提及十五字诀的珍贵影像资料,来构成这集的全片结构。当然,这一集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若以阐述陈云同志一生的调研精神为出发点,立意上开阔一些,可能内容上就会更饱满,人物形象也就会更立体。
    除了创作的感受,在摄制组将近半年的时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了各位编导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历经部门领导、文献领导和重大题材小组的审看,每一位编导都在细心地为整部片子的完善做最大的努力。回想这些过程会发现,每走过的一道坎,在人生阅历上都是一种财富。对于我来说,有过失落,有过盲从,但每一次的跌倒都让我成长。最后,希望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会给您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周婧

创作感言:
    十六集故事,一个伟人的一生……六个月前接到这个项目时,我几乎要把它当作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回忆起来却自有一番全力以赴终于达成目标后的欣喜与自豪。过程不可谓不艰辛:上海二十多个日日夜夜,高强度的集中拍摄;电脑前一遍一遍地写稿、看稿、磨稿、顺稿……编辑阶段,几个月恨不得吃住在机房,时而状若疯癫、时而呆若木鸡……审片阶段,看见领导写字便忐忑不安,听到领导表扬便欣喜若狂……如此种种,全情投入与交付身心,比热恋更火辣的情感,只有纪录片女编导才有的体会,属于十六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温艺钧

总编导:温艺钧

创作感言:
    参与纪录片《陈云的故事》创作前后历时五个多月,在这期间,每一次对资料的搜寻、对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细化都是对那段历史的重新认识和了解。
    《陈云的故事》是一部人物纪录片,影片不仅需要尽量将故事讲述得更生动一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参与制作的五个月,对我来说,陈云这个人物从最初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到一点点逐渐丰满起来。
    《中组部长》讲述的是陈云在延安时期担任组织部长的故事,这是陈云一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就是在延安的理论学习中,陈云形成了后来一生的行为准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东北争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前这段时间,陈云一段不同寻常的驰骋战场的经历。如何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挖掘和表达人物性格,是这次创作带给我的思考。——刘颖颖

编导:刘颖颖

编导:李辉

创作感言:
    在《陈云的故事》中,我自己担任最后一集《晚年情怀》的制作。有一点感受很深,就是陈云的奉献精神。一般来说,七十三岁对于一位老年人来说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但是陈云此时却重新走上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这位素来体弱的老人为共和国的发展殚精竭虑,甚至将自己的遗体进行了医学捐献。陈云的奉献是真诚地倾其所有,让人肃然起敬。
    摄制组有11名成员,是一个我们部门名副其实的大组。工作“有条不紊”也是这次工作的一个重要感受。每集粗编出来的集体大审,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修改意见都落到实处;资料互通有无,互相出主意、想办法。我想在这次创作中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在有撰稿的情况下,怎么增强影片的故事性、让影片更加电视化。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这方面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因为家里孩子还小,摄制组对我照顾有加,基本没有安排几次前期采访,在这里我也一并感谢东奔西走帮我代拍的小伙伴们。——李辉

创作感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很多90后来说已经是很陌生的年份。即便对我这个80后而言它曾经也是有点神秘的。建立初期的中国曾有太多新的规则需要探索和制定。中国的经济建设应该如何发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更适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们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一集原本的片名是《逆境风骨》,想要体现的是陈云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尚未步入正轨时期的坚持己见、敢于谏言的个性和风骨。随着制作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个名字并不能完全涵盖我们想要传达的主题。管理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工作是一件复杂的事,除了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思维,在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身上,个个都能看到一股子执拗敢干、永不言弃的倔劲儿。和很多人一样,陈云的政治生涯也经历了诸多起伏。然而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这个吃过苦、挨过饿、读得书,也上得战场的老爷子而言,所谓的“逆境”只是他一生中众多精彩片段中几个不同色调的瞬间。
    对我而言,做片子的过程本身就是与主人公对话的过程。相比于评判历史的对错,一个人面对困难和变故做出的努力往往是更打动人心的。这一次,我的主人公对于真理和美好世界永不停歇的执着追求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这种执着的影响力会一直延续,对于今天的中国,它依然是一种宝贵的存在。——姚瑶

编导: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