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挥师兴安岭》

     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木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型煤矿如大同煤矿、开滦煤矿缺乏坑木只好停产,挖不出煤就发不出电,没有电,很多企业只能停工减产。一环扣一环的锁链,紧紧卡着复苏中的中国经济。
     1962年11月,党中央决定铁道兵三个师进入东北的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进行大兴安岭林区嫩林铁路的修建。
     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有八个月被大雪覆盖,使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与世隔绝,始终延续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垦荒团曾经四次来到这里,企图长期驻扎,但恶劣的环境打碎了侵略者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林垦队也陆续开进这块圣地,但他们都在大雪封山前就撤离了。
     但在1964年年底,踏着厚厚的积雪,时任铁道兵副司令员的老红军何辉燕率领8万官兵闯进这个冰雪世界、生命的禁区。
     如何在生命禁区生存,是官兵面临第一难题。
     后来一名战士发明了一种新型火坑,简易实用的地火龙,使8万官兵在高寒林区安了家。但开工不久,一个个难题扑面而来,首先冰冻的林地,镐刨不动,炮炸不开。
     恶劣的环境反而激发出官兵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利用冰冻期集中抢修沼泽地与河流的桥梁,不利反而变为有利。呼玛河大桥是嫩林铁路的咽喉工程,影响着全线工程的进度,指挥部命令前身是东北铁路纵队的第九师承担,他们曾经在辽沈战役和朝鲜战场屡立奇战,有丰富的高寒作业经验。战士们用铁锤钢钎在宽400米、冰冻数米的河床上逐层破冰,以冻治冻的“冻结法”开挖桥基……
     开进深山密林的火车,改变了深山密林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原始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们直接进入美好的新时代。

铁道兵奉命开赴林海,参加大兴安岭林区会战修建嫩林铁路。

第6师部队在茫茫林海雪原,进行紧张施工,探索冬季施工方法与经验。

铁道兵战士以“干劲横扫漫天雪,豪情似火化冰霜”的英雄气概,打破了高寒地区不能修铁路的神话。

施工部队创造了“以冻治冻”等高寒冰河地区开挖桥基施工的新经验。

部队在塔头沼泽地带建筑路基

部队在林海新城塔河车站工地进行紧张施工

铺架队日夜前进,火车开到了林海深处。

嫩林线共有隧道7座,延长7.2公里。

火车将大批原木运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