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美术创作
—— 美术造型在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文 / 潘捷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5日 15:18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本文作者潘捷

本文作者潘捷

在文献纪录片的拍摄中,“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以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历史产生了故事、故事生成了情节、情节演绎出细节。在“情景再现”中,所涉及到的置景、道具、服装、化妆、录音、照明等元素,这些影视元素的统合为纪录片的表述,在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上奠定了基础,使枯燥的历史记录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其中影视美术师应用造型手段营造产生的视觉画面氛围,往往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文献纪录片美术创作的概念和体现

文献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具有独特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事件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求现象的真实;不仅要求事实和史实的真实,还要求这种真实能使观众从屏幕上感受到;不仅要求影片作品本身逻辑的真实,而且要求这一真实是有画面佐证的。

美术师在文献纪录片“情景再现”的创作过程中,是最先把拍摄内容中涉及到有关历史环境、空间构成、人物形象、服装服饰、道具陈设等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画面形象的第一人。美术师从接到拍摄大纲或剧本后,需细致阅读并分析拍摄场景;倾听导演阐述,与导演交流造型细节、查看置景场地;与摄影师沟通推、拉、摇、移的拍摄机位等等。还需要做好自己业务内的查询事实、史料,并绘制出场景气氛图、置景施工图和平面图,随后与道具师考虑道具陈设内容。

拍摄文案是导演要拍摄的框架和范围,清晰文案中会注有需要“情景再现”的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平、战争、动荡、灾害)、涉及人物(年龄、身份、性格、职业、教养、地位)、空间环境(地域、环境、民俗民风)等等。前期阅读导演的拍摄文案,了解“情景再现”的故事与情节,构思各种相互关联的有意味的画面,是美术造型师要做的案头工作。服装是为“情景再现”扮演演员角色服务的,也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并能够显示人物所处时代、地域、民族等特点。此外还有道具陈设,所要加工的场景无论是在摄影棚内搭建,还是在外景地对实景改造,都需要考虑施工材料的选择、款式图案的搭配、颜色基调的调试、材质肌理和新旧效果的确定等综合问题。在置景实施过程中既要有客观技术性的保障,还需体现造型画面中主观艺术性的呈现。以上的工作流程,是美术造型保障文献纪录片“情景再现”拍摄顺畅的有效的方式方法。

纪录片中早期应用“情景再现”的影片,是被人们誉为纪录电影之父的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影片记录了生活在北极冰天雪地中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在传统生存方式下的日常劳动和家庭生活,反映了他们与大自然进行艰苦斗争的实际情况。拍摄中,弗拉哈迪大胆地把真实的生活场面同创作者的想象与诗意般的画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弗拉哈迪事先进行了创作构思,特意邀请当地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人扮演这部影片,并且按照自己的创作要求和拍摄需要,重新搭建了一间较大的冰屋子。在拍摄纳努克一家人在冰屋内起居的情节时,因为冰屋内光线不足,弗拉哈迪要求将一半的冰屋子打掉,场景近乎成为专为拍摄用的“景片”。在刺骨寒风中,纳努克和家人完成了“冰屋起居”的表演拍摄。

 

 图2:《北方的纳努克》场景剧照.jpg

《北方的纳努克》场景剧照

《北方的纳努克》场景剧照

此后,“情景再现”和扮演的手法作为重要的手段开始运用在纪录片中,包括文献纪录片中。因为当对于一段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讲述时,难免会遇到影像空缺的问题,而“情景再现”和扮演手段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还原事件和人物,被业界一些人认为“比真实更真实”(注1),可看性也更强。

 

二、文献纪录片美术创作更需要关注细节

纪录片创作者“要实现电影的空间真实和整体真实,必须排斥人的主观干预,保持电影的客观真实,也就是避免让电影创作者通过蒙太奇把观众引入自己的思想框架。”(注2

在文献纪录片中,美术的造型作用还反映在营造画面、拓展内容、渲染气氛等方面,尤其是对叙事结构中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起到明显的作用。好看的、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着增强叙事功能和艺术感染力等作用。这在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中表现最为突出,下面以几部中央新影集团出品的含有“情景再现”的文献纪录片为例,予以说明。

例一:文献纪录片《驻藏大臣风云录》(2016年出品导演:次仁多吉)

《驻藏大臣风云录》以清朝中央政府派驻西藏驻藏大臣的历史为主线,讲述自雍正五年(1727)至宣统三年(1911)间,驻藏大臣制度的由来、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讲述历史长河中汉藏民族团结友谊的生动故事和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本片的“情景再现”主要用于表现驻藏大臣们带有西藏地域民族特色的办公衙府的场景。依据故事需求,衙府内设有大臣们办公的议事堂、启禀奏折的书房和休息厅,景片涉及到西藏地域独特的建筑风格、房屋内带有宗教气氛的装饰特点和环境总体色调,这些是美术造型上要抓住和表现的基本要素。在细节的真实表现上,景片墙面上装饰的香布饰带和悬挂的藏佛教唐卡像,是专程从西藏运抵过来的。人物扮演的服饰和道具的陈设更要讲求真实;书柜摆设、多宝柜内的文玩摆件、瓷器饰物的选择、清朝时的书法绘画(包括书写的内容)、桌椅条凳的造型与颜色、案上书写奏折的笔墨纸砚、清朝纸张信笺的形状等等,都做到了有据可查。

 

图3:《驻藏大臣风云录》场景剧照 .jpg

《驻藏大臣风云录》场景照

《驻藏大臣风云录》场景照

例二: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1998年出品导演:傅红星)

本片拍摄文案中有一段故事,需要再现周恩来宴请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一幕。由于西哈努克亲王信佛教吃素斋,准备拍摄的所有菜肴为北京广济寺师傅亲自烹饪的清真素斋。为了突出菜肴细节的真实和画面感,“情景再现”镜头在经过美术师精心设计的摄影棚内通过技术手段拍摄完成。

 

图5:《周恩来外交风云》场景工作照.jpg

图5:《周恩来外交风云》场景工作照.jpg

《周恩来外交风云》场景工作照

例三:文献纪录片《电影先锋》(2013年出品导演:毕琼)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即“延安电影团”正式成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电影和图片摄影的专业机构。文献纪录片《电影先锋》聚焦于延安电影团的组建以及在艰苦条件下进行创作的历程,展现了“人民电影先锋队”记录时代的创新精神。本片的“再现情景”抓住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陕北延安的时代和地域细节进行表现,如:院落窑洞、窑内土炕、墙面上标语口号、木刻版画、简易木桌木凳、简单冲洗相片的磁盘瓦罐、线绳上小木夹和飘动的照片等等。

为了表现延安电影团成员钱筱璋与张建珍结为伉俪、共同工作生活一幕,剧组在怀柔影视基地的小土屋里营造了战争岁月中的浪漫与喜庆气氛;土炕中间小木桌上冒着热气的老瓷碗、笸篮里装有乡亲们祝福婚庆的大红枣和花生、墙上挂有用彩色土纸剪就的拉花、窗上的喜字、土炕边陕北的小布老虎、简易木柜上小镜子旁的一束小花,简陋与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减弱革命战友之间浪漫情怀和喜悦,“情景再现”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图7:《电影先锋》场景剧照 .jpg

《电影先锋》场景照

例四:纪录片《归去来》(2015年出品 导演:田珉)

公元 412 年,僧人法显为信仰远行印度腹地和斯里兰卡求法,13年后携带亲手抄写的佛经戒律,搭载外籍商船踏上归途,漂泊大海近一年历经艰险辗转回国。纪录片《归去来》讲述的正是那一年归程中发生的故事。剧组在摄影棚中搭建了一条长18、宽7.5 的古代大船,在场景和演员的“搬演”下,当年发生在甲板上、船舱内的趣闻轶事得以较好地还原。历史上发生的这段没有画面史料的事件,通过“情景再现”而变得有声有色。

 

图9:《归去来》场景搭建.jpg

《归去来》场景照

《归去来》场景照

例五:纪录片《惠山古镇》(2015年出品 导演:于鹏)

《惠山古镇》中再现了古代东晋时期的无锡惠山古镇教书育人的场景;小娃娃读私塾的学堂、《二泉书院》主人公邵宝开办的学堂等。

 

《惠山古镇》场景照 

《惠山古镇》场景照

《惠山古镇》场景照

例六:纪录片《问禅大洪山》(2015年出品 导演:褚红霞)

《问禅大洪山》是一部充满禅意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本片以中国禅宗胜地湖北随州大洪山为依托,讲述了历史上中古时期三位僧人的各式传奇故事。片中再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情景:风将经书吹动,风停,封面落下,是经书的名字;两个僧人打坐,阳光透过窗幔照在身上;慈恩寺印顺法师与日本僧侣进行茶道仪式等。

 

《问禅大洪山》场景照

《问禅大洪山》场景照

《问禅大洪山》场景照

例七:纪录片《新四军 1941》(2014年出品 导演:李谊)

1941年,是新四军发展史上一个特殊且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受到重创,但新四军指战员的抗战信念并没有动摇。不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军部于苏北盐城重建。纪录片《新四军1941》通过历史影像、档案、访谈、再现等形式,回溯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率领华中军民冲出危境、坚持抗战到底、开创抗战新局面的历史画卷。片中亦对新四军部队卫生所和部队作战指挥所等场景进行了再现。

 

图16:《新四军1941》场景照  (1).jpg

图16:《新四军1941》场景照  (1).jpg

《新四军1941》场景照

“影片中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是克服一般化、概念化的最好办法,在复杂纷纭的生活现象中选择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具体现象,生活的一些生动细节,构成影片的情节。通过细节描写,使影片更具有动人的力量,表现的思想内涵也就更加耐人寻味。”(注3

影视作品“要善于用细节来表现被拍摄对象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精神实质和事物的本质特征,要能够抓取一个个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使人产生思想和心灵的碰撞,从而实现情感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注4

美术创作要对“情景再现”中的细节性给予更多的关注。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构成艺术作品整体连贯的要素,是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必然载体。“情景再现”表现空间的细节真实、生活的细节真实,同样需要美术师在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事实、再现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设计“形式美”的情节和表现,创作出有意义和有意味的画面,这既是:真实的力量+纪实性+艺术性。尤其在置景和道具陈设过程中,如:扮演者手持毛笔在信笺、宣纸上的运行镜头:速度的快慢、提按的轻重、墨色的浓淡、字体的斜正、空间的疏密等,都能通过画面感到书写者的情绪变化和故事的跌宕起伏。画面中细节的捕捉和运用,也是导演创作意识的另一种体现,美术创作应对此给予重视。

 

三、美术创作要在画面中拓展内容、完善叙事

文献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景再现”,是要把以往发生的事件、人物、背景经“搬演”、“再造”重新演绎出来。“情景再现”首先是史料的真实性,即有据可查。美术设计下的“情景再现”重要原则是“如临其境”,使影视画面变得更加形象化、直观化。

纪录片的美术设计要具有综合的知识面,尤其对建筑结构、材料材质、颜色冷暖等需要深入探究,对道具和服饰的发展与变化也应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关注。设计“情景再现“场景,一定要自己去场景环境中发现在造型上可以利用的一切元素,选择出最佳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景片的创作,制作出合理与和谐的道具陈设,最终完成精致的画面。

一部让人赞许和喜爱的纪录片,成功的原因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所拍摄的事件“事实详实、有知识获取感、具有人性挖掘和情感表露”。“知识获取感”是指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人生观的更新;“情感表露”则是让我们的情感在视听画面和文字的感悟中人性和情感的重新生发。

文献纪录片是视听艺术的结合体,是影视艺术的一个类型,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它展现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千世界的多面性,记录历史的变化与变革。它可令人产生兴奋感和奋进精神,带给人们快乐或是沉思。纪录片导演次仁多吉曾经说过;“我们不生产历史,我们只做历史的搬运工。”这话比较生动地诠释了文献纪录片“情景再现”的实施和意义。对于文献纪录片的美术创作要学会“搬运历史”,在情景再现历史事件、时空环境、烘托渲染气氛中做好“缝合叙事”,创造出更多优美的画面,带领人们去感知历史,获取知识。

我们相信,文献纪录片的“情景再现”能够留下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完美镜头,这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完美画面能够为后人所得益。其中的美术工作至关重要,大有可为。

 

(本文作者:中央新影集团影视剧部美术师)

 

注释:

1. 何苏六、丰瑞等:《纪录片创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61 页。

2. 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0 页。

3.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4 页。

4. 何苏六、丰瑞:《纪录片创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07 页。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