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铺起脱贫路 一村一寨总关情
华平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10:35 | 来源:光华锐评 | 手机看新闻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础上,中国也踏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大道,“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在这个重要时刻,由中宣部提议立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承制的系列纪录片《一村一寨总关情》(共30集),继第一季(10集)播出获得良好反响之后,第二季(10集)已于2021年3月8日-12日19点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播出。

从西南边陲到北方大漠,从大凉山腹地到太行脚下,从黄土高原到武陵山脉,节目第二季纪录了贵州盖宝村、湖北店子坪村、云南班母村、内蒙古乌审召嘎查、四川沙马乃拖村、江西黄沙村、河北德胜村、山西程庄村、江苏朱家岗村、山西段笏咀村十个村庄的华丽蜕变。

节目每集聚焦一个村寨,生动展现了全国各地脱贫之后的新风新貌,各地农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科学、细致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每个小村庄都在焕发着新的生机,每一户村民都在实现着自己的小康梦。

小人物彰显大情怀

个体命运建构起脱贫致富的地域画卷

当我们欢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每个贫困个体曾经的艰难、隐忍、困惑、焦虑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许并不那么清晰,而《一村一寨总关情》却恰恰捕捉到了这些,在众多人物故事中突出了一个“情”字。

处处流动的情感像纽带一样贯穿在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将宏大的时代叙事析分为牵动人心的个体命运,在质朴的情感中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盖宝村,54岁的村民刘太清回忆起母亲在世时的贫困生活,不禁红了眼眶。如今他依靠政府的技术帮扶,通过养殖“绿壳蛋鸡”并直播带货,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今昔对比,感触良多。

贵州盖宝村村民刘太清直播销售绿壳蛋鸡

贵州盖宝村村民刘太清直播销售绿壳蛋鸡

“故土情”是扎根在村民心中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移民搬迁是扶贫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信息的闭塞和老旧的生产模式,让一些农村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步履维艰。《一村一寨总关情》在描述这样的困境时,注重通过村民流露的情感来捕捉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在四川省美姑县沙马乃拖村易地搬迁的故事中,11岁的小沙马石且对新家的期盼如此殷切,当他住进新家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显示出下一代农村人对新生活的向往。为下一代谋幸福,正是易地搬迁的意义所在。

四川省美姑县沙马乃拖村的小沙马石且搬进新家

四川省美姑县沙马乃拖村的小沙马石且搬进新家

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班母村的搬迁故事中,曾经怀有诸多顾虑的岩甩一家也经历了观念的转变。在村干部的耐心劝导下,他们对创造新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父子二人在建材市场商量着新家装修的细节,淳朴而温暖。

生活化的叙事增添了纪录片的温度,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让影片的叙事真实可感,充满了影像的张力。

云南省班母村村民岩甩一家装修新屋

云南省班母村村民岩甩一家装修新屋

《一村一寨总关情》正是通过这些打动人心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改变贫困生活的渴望,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百折不挠的奋斗实践。当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影像志。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以点带面勾勒出精准扶贫的时代主题

《一村一寨总关情》以村寨为单位,采用亲历者讲述的方式,纪实跟拍人物,通过村民们的故事串起过去和今天,既有对以往的回顾,也有对现状的展示,综合阐明脱贫的方式和历程。

在地域上,这组系列片覆盖了所有中西部、东北部省份及华北、华东、华南的部分省份。在广度上,节目从易地搬迁、对口支援,到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新经济推广,再到教育扶贫、法治扶贫等,反映了从中央到地方、从集体到个人,群策群力、层层推进、精准到位的扶贫工作和脱贫成果。

交通闭塞一直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痛点,来自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的“愚公书记”王光国对此深有体会。2002年以来,王光国发扬“愚公精神”,带领村民决战“左边石柱河,右边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肩挑背磨像骆驼”的出山之苦,在悬崖绝壁打通出山路。

《一村一寨总关情》中店子坪村的变化也就是贫困山区交通扶贫的一个缩影,交通改善使贫困县从根本上摘掉了贫困帽。

湖北省店子坪村村书记王光国带领村民开辟出一条公路

湖北省店子坪村村书记王光国带领村民开辟出一条公路

江西瑞金市黄沙村曾经的特困户华彬在惠农政策下学习技术,带领一群年轻人去县城追寻新的商机,面对贫困,他坚定地说:扶贫得扶志,(脱贫)要靠自己。

留在黄沙村的村民则在疫情期间修复了半山腰上的古驿道,探索红色旅游的新方向,为疫情过后的旅游发展作准备。思维定式的转变更优于单纯物质的援助,贫困群众凭借“不等不靠”的“精神翻身”成为他们“经济翻身”的内驱力。

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战的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群众走出贫困。他们在国家的号召下告别家人,带着对党的赤诚之情、对群众的关怀之情奔赴偏远乡村,用脚步丈量村落的每一寸土地,用实际行动追寻着自己的信仰。

沙马乃拖村驻村书记胡明东读起儿子写的作文《我的爸爸》

沙马乃拖村驻村书记胡明东读起儿子写的作文《我的爸爸》

沙马乃拖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明东为了帮助村民售卖滞留鸡、提高大家的养鸡积极性,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驱车前往西昌寻找销售渠道。在他的带动下全村109户开始养鸡,通过养殖业脱贫致富。

原先胡东明的儿子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抛弃他和妈妈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但当他看到爸爸发回的照片和视频时,也感受到了爸爸给小山村带来的大变化,他在作文《我的爸爸》中写道:我的爸爸平凡普通但很伟大”。

不能陪伴儿子成长,难免会有遗憾,但是为了这份扶贫事业胡明东无怨无悔:这么多年没有彻底解决的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解决掉了,以后回想起来,都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和胡东明一样,在四川省还有5700多位援彝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扎根深山,与凉山州当地的帮扶干部一道,背负着总书记的嘱托,奋战在大小凉山的贫困村庄里,为实现全面脱贫不懈努力,成为乡土变迁中最生动的注脚。

《一村一寨总关情》以影像语言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扶贫干部与人民群众戮力同心,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类壮举,以小故事、小人物开掘大主题,反映大时代,体现了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鲜明时代主题。

小乡村演绎大时代

在今昔对比中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展示故事而不是把结论直接说出来,是纪录片叙事的基本原则。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至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攻坚横跨五年多的时间。《一村一寨总关情》通过贫困人物生活环境、生产收入以及精神面貌的今昔对比变化,震撼呈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

盖宝村有牛哥合作社的“有牛米”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200亩扩大到现在的8000多亩,预计增收500多万元;

2017年沙马乃拖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900元,2019年在援彝驻村工作队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实现户户有产业,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

盖宝村养鸡大户刘太清依靠“直播带货”的新媒体手段销售自家养殖的绿壳蛋鸡;

乌审召镇建立起线上线下联动的电商中心;

黄沙村的红色旅游开发了新的线路……

这是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脱贫工作依时依势,推陈出新,弯道超车。《一村一寨总关情》描绘了中国农民今非昔比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展现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和波澜壮阔的农村建设。

五年多的时间,在历史的维度上来看是沧海一瞬,而脱贫攻坚战却是争分夺秒,砥砺前行,基层实践者的努力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让这场战役创造了新的历史,为乡村振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掀开了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一村一寨总关情》用影像勾勒出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构筑了极具感召力的集体记忆,映照出新时代乡土中国的生机与力量。该片承制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是纪录国家重大活动、历史事件的权威拍摄单位,建厂60多年来摄制了大量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具文献价值的电影纪录片。

《一村一寨总关情》用镜头纪录中国乡村发展,成为国家影像历史上的又一力作。

↑ 中央新影集团官网专题报道

↑ 中央新影集团官网专题报道



中央新影集团
官方网站

扫一扫
立即关注

关注新媒体

最新资讯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分享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