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了不起”——观《一起走过》感言
陈光忠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5日 10:55 | 来源:中央新影集团 | 手机看新闻
陈光忠
一、武汉战“疫”的日日夜夜
在武汉重启一周年之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隆重推出纪录电影《一起走过》。作品不仅令我感动,更令我心灵震撼和精神的昂扬。我顿然想起早年读过的前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写的《日日夜夜》这本书,他笔下1942年至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惨烈和悲壮的故事,令我至今难忘。这座城市的人民英勇顽强的不屈斗志,成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成为举世敬仰的英雄城市。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和无独有偶,新冠病毒于2020年初突袭中国的武汉这座城市,乌云压城城欲摧,死神的幽灵在武汉游荡。
2020年1月23日,为了遏阻病毒的蔓延,被誉为“九省通衢”的繁华武汉,全城进入了封城的战时状态。2020年至2021年间,在和平的年代中竟然发生了一场虽无战火硝烟,却关乎人类生死的抗疫之战,我们面对的是隐藏、冷血、无情而又看不见的敌人。武汉是全国关注、全民支援背水一战的前沿阵地。影片真实地记录下这场保卫武汉、保卫湖北、保卫全中国的抗疫之战,日日夜夜,壮怀激烈。
今天,终于赢来了武汉恢复活力的春天,这座久经烽火与灾难考验的城市,没有被这场祸及全球地严重疫情所击垮,武汉依然屹立在长江之浜。武汉,当之无愧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城市。我心目中的《一起走过》,是一部付出血泪代价,用真实致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影像版的《日日夜夜》的优秀作品。
二、用生命记录生命
抗疫就是命令,“人民电影先锋队”的战旗招展,新影立刻派出两批共九人的摄制队伍,奔向前线。时长只有92分钟的影片,他们在武汉蹲守和拍摄了91天,他们深入到武汉的大街小巷,在重症病房,在火神山和雷神山抢建的工地上,在车站、在居民区、在急救车上……我感受到他们在发现和捕捉事物的镜头中,呈现的情感的温度。影片直面猝然袭来的凶猛疫情期间,武汉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紧张与恐惧、沮丧与希望、悲怆与振奋、眼泪与欢笑、卑微与尊严、坚守与坚强……在战时的状态下,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从白衣战士到人民子弟兵,从古稀老人到年青人乃至孩童都为战胜疫情而尽心尽力。他们忍受“隔离”的熬煎,严格执行公共卫生的措施,在平平常常、点点滴滴严防死守的行动中,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海洋,构筑起保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三、武汉不相信眼泪
影片有血有肉的生活质感、贴近性的代入感和冲击力,让我们记住了许许多多为战胜病毒而拼命、为救人而舍命的平凡英雄,其中有上海援鄂医生钟鸣、武汉医生蔡毅、解放军援鄂医生陈红,社区干部田霖、患病者夏斌等以及众多志愿者。在拍摄《一起走过》的过程中,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普通人的伟大的身影无法全部纳入镜头,留下了遗珠之憾。
然而,影片在思想和艺术的表达上,不止于“全景式”层面的展示,而是坚持深入地表现人的活动日常,生动而深刻地直戳我们内心。许多画面过目难忘:年轻姑娘削发出征,按下鲜红手印的请战书,穿着迷彩服迅跑的解放军驰援队伍,在防护衣背后书写名字,重病房里拯救生命的情景,摘下长时间戴着口罩面具留下淤痕的疲惫的脸,老大爷巡防的严峻神情,重危者渴望生命的眼神,夜空中传来居民楼喊出“武汉,加油”的声音……这一个个、一幕幕生命竞速,心手相连的生死相依的真实场景令人动容,成为支撑《一起走过》的亮点、动情点、兴奋点和痛点。
影片在表现这场重大灾难题材时,理性而激情地把控好情感的基调,面对悲情却充满豪情的事实报道,诠释了苦难辉煌的家国情怀,显现了人民的伟大。默哀为了昂首,追思为了奋行。一起走过,就是为了明天走得更稳,更远。
四、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
影片始终把对生命的敬畏,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尊严放在普通人身上。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医护人员、厨师、战士、快递小哥、普通居民……在武汉这场抗疫的生死搏斗中,都是命运共同体,都是战壕里的战友。
在口述经历的情景中,我们听到普通人最朴实、最真切的心声:“谁也会惜命啊”,“生来没有英雄”,“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爱这个城市,我要为它做点事”……轰轰烈烈的壮举背后往往是平平淡淡,对每一个生命的爱护已经沉淀成国家的文明和民族的品格。生无英雄,只有选择从恐惧到无畏;生无先锋,只有信仰如磐地考验与磨练。
影片的编导朱勤效深情地对我说,当他看到武汉怒放的樱花时就想起怒放的生命,想起《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坎坎坷坷,想起与武汉人民一样曾经感受到未知的恐惧和伤痛,感受到他们的向死而生的非凡勇气。在危城中杀出一条活路的信念,自己能够记录,目击,参与《一起走过》的这段经历,将铭刻心底,砥砺奋行。
影片用真实的事实告诉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普通人是大写的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可以说,《一起走过》是同了不起的武汉人民在与新冠病毒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共同完成的一部了不起的纪录电影。
2021.4艳阳天
(本文作者为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